在高科技一統天下、生活形態千人一面的當下,有那么一少部分現代人,卻撥開歷史的塵埃,通過親近古琴、沉香、茶這些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元素,為生命汲取營養,也為傳統文化延續著一脈香火。
焚香沐素琴 很久以前曾看到過一句古詩:“焚香沐素琴,弦外有知音。”那時就曾懷想:這應該是相互投契的文人雅士們聚而論道的一種形式吧。不過,當時感知的重點總是落在“知音”二字上,對于里面所提到的香和琴,就因為距離遙遠而沒去深究。近日,在西安高新區海云居香道館舉辦的一場題為“焚香沐素琴”的雅集活動上,當記者有機會像古人一樣在逶迤而出的沉香香氛中,聆聽古琴空谷幽蘭般的音韻時,才真切地感知到:古人曾經是多么的高雅!
沉香是一種自古就有的香料,也是一味中藥,生長在熱帶沼澤, 形成非常困難,所以,自古就非常名貴。它的香氣很特殊,既沒有西式香水的張揚、刺激,也不像花香那般單一和輕淺,給人的感覺是溫和、質樸,但沁人心脾。據說,古代的文人雅士彈琴時、讀書時、品茶時、靜坐時,都會點上一爐好的沉香,以幫助自己靜心契道。所謂“紅袖添香夜讀書”,并不是夸張的文學描寫,而是古時候文人墨客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而古琴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一向給人曲高和寡的感覺。不過,近距離聆聽古琴名家的表演之后才發現,古琴不僅形狀柔美、聲音蒼古、雅靜,還最擅長傳達胸臆。
當天的雅集活動規模很小,只有二三十位來賓,卻不乏大家。首 先出場的是來自福建的中國古琴協會榮譽會長、聞名古琴演奏家、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傳承人李禹賢先生,他且彈且講且歌,通過《普庵咒》、《鷗鷺忘機》、《雉朝飛》、《江月白》等經典名曲,很快就將大家帶入了久違的古意之中。老先生七十多歲,曾師從夏一峰、劉景韶、張子謙等古琴名家,身形有些枯槁,但言語活潑,古風盎然。
西安本地古琴演奏家和斫琴名家李明忠先生也是形銷骨立如國畫中人。當新派琴人與時俱進,改弦更張,競相用鋼弦代替古老的絲弦時,為了絲毫不影響古琴“靜而美”的氣質,他執著地堅守著古老的絲弦。當天,他特意帶來了自己斫制的絲弦古琴,并且拒絕使用擴音器,以一曲《滄海龍吟》,讓現場的聽眾領略到了真正太古遺音的韻味……
在柔和而又暖和的沉(__zai rou he er you wen nuan de chen)香香氛中,聆聽時而激越如飛瀑、時而平和 如秋月的琴聲,感受著真實的人間仙境,不免感嘆:屬于嗅覺的沉香,與屬于聽覺的古琴,竟是如此的相得益彰!
琴、香亦載道
雅集活動的主辦者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子,名叫趙海云�?瓷先ハ窆徘僖粯友澎o的她,說起自己最愛的香與琴,馬上變得活潑、健談。
據趙女士介紹,沉香、古琴這些現代人覺得有點生疏的東西,其實都曾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體。在古代,但凡稱得上文人雅士的,無不終身與琴、香及茶為伴。如《禮記》中,有“士無端不撤琴瑟”的記載,圣人孔子本身就是琴道高手。后世的讀書人,書房里也總少不了一張古琴。
至于香,使用的范圍就更廣了。不僅文人雅士、王宮貴族的生活離不了香,就是平常百姓,也會在一些固定的時間里使用香。在我國古代,香文化經歷了從薰香到焚香、再到香席的演變過程。到了香席的時代,聞香已不僅是一種嗅覺與視覺的藝術,還是一種靜心修道的方式。在不久后的另一次雅集活動中,記者有幸體驗了一場“香席”。
“香席”現場不設坐椅,表演者本人和觀眾都是席地坐在蒲團上。隨著似有若無的心靈音樂的緩緩流動,身著漢服的表演者點燃兩塊香炭,依次取出香勺、香鏟、香柱、香筷、銀葉夾、羽塵等香道用具,又將香炭分別埋入兩個盛滿香灰的粉綠色香爐中,然后是放置云母片 和沉香屑,最后是請觀賞者手捧香爐吸聞香氣……
整個表演說白了就是點香和聞香,看上去很簡樸,但卻有一種奇怪的力量:任是多么浮躁的人,在這樣的場中,也會變得安靜。趙海云告訴記者,這正是香道的道用所在。沉香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具有優雅和變化無窮的味道。善于發現和創造美的古人,就借助它創造出了奇妙的香道藝術,讓人在美好的享受中,歇下塵勞,調和身心,回歸本真。
知音古今同,這些年,西風強勁,很多領域都在自覺地以西方人的標準規范自己。但同時,民間自發的國學熱和傳統文化熱,也如星星之火,照亮了不少人的心靈。
就如趙女士,雖然只有三十多歲,卻心甘情愿地部分放下了大學時所學的法律、工作后所從事的金融,與看起來比較冷門和老舊的古琴、香、茶打起了交道。
“法律與金融雖然都是很好的專業與職業,但它們卻始終無法讓我安心,也無法成為我生活的全部。”說起傳統文化對自己的意義,趙女士有無限的感觸。
十多年前,她偶爾間接觸了茶道,生命就此打開了一扇天窗,只要略有閑暇,就會約上同好,到各個茶區去尋訪好茶。后來,她又與古琴和香不期而遇,并一見鐘情,漂泊的身心才徐徐得以安置�,F在,偶爾間心情不好時,只要點上一根香,彈上一會兒琴,或是品上一會 兒茶,煩惱就會灰飛煙滅。
“幸福的真諦,其實不在于外在物質財富的多寡,而在于內心是否寧靜與安詳,是否懂得返璞歸真。而香、琴與茶,正是助人寧靜和返璞歸真的最佳媒介,也是身體和精神養生的絕佳之物。在某種程度上,這三樣東西不是三,而是一。當然,這是就它們的精神氣質和靜心功能而言。”趙女士如是說。
在如今的西安,像趙女士這樣喜歡香道、琴道、茶道和其他傳統文化形式的人越來越多。比如,有轉業軍人在矢志不渝地以琴傳道;有牙科醫生享受著修復古琴的快樂;有中年學人醉心于調香;更多的人則是通過品茶與讀誦先秦諸子和佛家、道家的經典,調理自己的性 情、長養自己的聰明……他們的存在,既為古老的文化延續了一脈香火,也使古城西安正在營造的大唐氣象更加充盈和豐滿。
“現代社會競爭強烈,沒錢、沒地位的人生活壓力大,有錢有地位的人也活得不輕松。在這種背景下,厭倦喧囂、渴望從焦躁和疲勞中解脫的心靈,自然而然會回望我們的傳統文化,并從中汲取營養及解脫之道。因為只有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才蘊含了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的和諧相處之道。”一位姓許的傳統文化興趣者的這番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