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琴茶同韻”一說,白居易有詩《琴茶》:“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作家蘇叔陽說:“煮茶聽琴,琴茶同韻,對人生的體悟就在泠泠七弦上,就在幽幽茶湯里……”
自今年年初在中道琴社成立之時,聽了旅美臺灣琴師袁中平先生彈奏古琴,突然有了一種心靈互動的感覺,以至于每有茶事,總愛以古琴樂曲相伴,似乎到了沉迷的程度。對于“一身長袍,一架古琴,仙風道骨之中透著溫和儒雅”的袁先生,更是念念不忘,常向朋友們打聽他的行蹤和消息,期望著能有機會再續一次琴緣。那日,當琴社的秘書長隋堅君電話告知我袁先生又來青島時,立刻囑托隋堅幫我安排與袁先生見面時間,哪怕“聽一曲琴、吃一盞茶”都可。
時間安排在周末。本來約好是晚上見面的,但是心情有些迫不及待,下午早早地就來到位于文化市場的嘉文堂,青島的琴社設在那里。
推開門時,見袁先生正在案頭揮筆作書,室內清靜,只有先生弟子、琴社的總干事田斌及海云庵的清慧道長在,便悄聲一一打了招呼,側旁靜靜觀賞袁先生的書法。只知道袁先生既精古琴又通茶,未曾想其書藝亦極其超然,筆墨遒勁,氣韻豐沛,頗有高古之風。想那琴道與書法應該是相通的,藝術至臻處,必有異曲同工之妙。
幾幅對聯書畢,先生拱手表示歉意道:讓客人久等了,真不好意思,快進里面喝茶!
里面茶桌已備好茶具。彼此落座,田斌泡茶。一壺茶泡開了所有的拘謹。與年初見面時相比,先生好像清瘦了許多,但神情依舊。因為彼此間有共同熟悉的朋友,所以話題也很輕松,歡聲笑語立刻充滿斗室。有茶做媒介,交流往往都很愉快。許是剛才揮筆作書的余興未消,飲過幾道茶后,先生問我“想聽琴嗎?
心想:當然,求之不得呢!
先生放下手中茶杯,移步走到琴臺前,調弦定音,頃刻,一曲《石上流泉》由弦里指間流淌而出。記得袁先生曾經說:“古箏是彈給別人聽的,而古琴是撫弄自己的心曲。”我認定古雅的琴曲是撫慰心靈的良藥,那時刻的心境、意境確實無法形容,只感覺幽幽的古琴聲在空間里回蕩著,伴著茶香,直透心靈......
又彈一曲《瀟湘水云》。同樣的震動心靈。忘了哪本書上說過:“茶與琴一樣,皆是一味禪,要領悟其中的妙處,是需要慧根靈性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具備這樣的慧根和靈性,但古琴那深沉內斂的音韻,確實讓我的心為之所動。
聽罷琴曲,我跟先生說:晚上約了幾位雅致的朋友,愿與先生共飲幾道清茗。先生欣然應諾,并吩咐弟子:先回賓館,拿上我從臺灣帶來的茶。
一同到了麗港茶餐廳用過晚餐,然后徑直去“蓮花閣”茶藝館,進行下一個主題——喝茶。蓮花閣一樓那間“八風不動”大包房是前一天就預訂的,此時清泉、曉丹、羅曼島主等茶友已先行到達。清泉君還帶來了幾把他珍藏的紫砂工藝大師顧紹培、束旦生、顧婷等制作的紫砂壺。大家圍桌而坐,主泡的位子自然是留給了我。
這晚的茶是我用心選擇的,先是一泡“陳年老觀音”,其后是:“茶王肉桂”,“96水仙”,最后一泡是普洱熟茶“96A磚”。袁先生連連嘆道:“在青島能喝到這么好的茶,想不到!真是想不到!”我笑著對先生說:“只要有茶緣,在哪兒都能喝到好茶,有道是‘佛度有緣人’,其實茶也青睞有緣人啊!”
先生的弟子施又泡了一壺“古樹老班章”之后,先生取出他從臺灣帶來的一包“文山包種”茶,親自用蓋碗為大家泡了一道清香無比的臺灣風味烏龍茶。其實跟真正的懂茶人交流,根本無需太多的語言,品幾口即可領略到茶的真諦。
“靜中參動是大般若,忙里偷閑是三菩提。”冬日里,有了這樣的一場雅集,真是可以暢懷;以茶會友、藉茶修心,于都市浮華中覓幾分安閑,這般風情韻致何其美妙。
本來先生沒有把古琴帶到蓮花閣來的,但今晚茶喝得愉快,朋友之間聊得開心,即想以琴助興。遂吩咐弟子到車上取琴來,茶桌便臨時當了琴案。當低沉而有穿透力的古琴音弦在寂靜的夜里響起的時候,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寂靜下來,惟有一室茶香琴韻在繚繞,在婉轉。
在古琴的世界里,人,是絕對地純粹。悠悠琴聲和著裊裊茶香,飄然掠過心頭,溢滿了心靈的每一處角落,把那些揣在心頭的往事緩緩勾起……莫非真是曲高和者寡嗎?不!飄逸中的靈動,最能喚醒內心最深處的沉靜。“幽幽琴韻醉夢中,縷縷茶香拌月容,靈犀一點心相通,青峰幽靜禪意濃。”茶里弦間,物我兩忘,心無旁騖,惟有沉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