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袍女子,傾國傾城。
她是清末皇室的格格紫薇,她是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她是滿腹才情的陸小曼,她是儀態萬方的宋慶齡……從旗人之袍到民國國服,旗袍不斷改良和創新,越改越精致,越改越多姿。走過百年滄桑,繁華散盡。多少香艷,多少故事,就在裙袍與髻發里,寫入了那段流水時光。
旗袍承載著一種文化。“微風玉露傾,挪步暗生香”,旗袍所代表的東方神韻,正是中國服飾文化超越時空而永葆青春的典型之作。它詮釋的不僅是中國的古典之美,在特殊場合更代表著一種驚艷、一種莊重、一種禮儀。
旗袍記錄著一種工藝。它之于女人不只是一件衣服,更多的則是一件藝術品。“鑲、嵌、滾、宕、盤、貼、繡、繪”,不管橫亙了多少滄桑歲月,無論經歷了多少風塵遮蔽,旗袍那織金繡銀、鑲滾盤花的華彩始終長留天地人心。
旗袍沉淀著一種情結。不管是十里洋場燈紅酒綠的摩登,還是江南雨巷撐一柄油紙傘的唯美,只有旗袍,才能將女人的千嬌百媚演繹得風情萬種,書寫出獨特的“中國式性感”。
正如臺灣旗袍大師楊成貴先生所說:“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是一種資源,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緒的放任。”
而作為一種無法替代的時尚文化,這份“中國式性感”流傳至今,仍在繼續演繹。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