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平先生收藏黑皮玉器十余年,與其說他悉心收留了這些遠古來客,不如說他一直生活在它們中間。一個民族在發達興盛的年代為什么會突然消失?一種先進的文化為什么沒有留下自己的足跡?隨著黑皮玉器引發的收藏熱和考古熱,業內專家、學者的關注度和興趣越來越大。張一平將在本月“我說黑皮玉”欄目中,揭開黑皮玉器的神秘面紗。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收藏品市場上出現了一種黑色石器,造型或是人物,或是動物,或是一些難以說清楚的幾何器型。從這些石器身上可以看出歲月流逝的痕跡。
經過仔細觀察和細致觸摸,可以發現“黑皮”其實是由兩部分構成:上面一層觸感較為粗糙的應為“黑殼”。其黑色皮殼是經過數千年的埋藏,在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玉器表面因物理、化學變化所產生的“沉積”。它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與埋藏地點的溫度、濕度、酸堿度、壓力等自然條件有關。所以幾乎沒有一件黑皮玉器的皮殼是一樣的。緊貼玉器本身,均勻地覆蓋著一層光滑而溫潤的黑色表皮。與表層皮殼觸感完全不同,大概是我們的祖先出于某種需要在玉器表面涂抹構成——當然,只是猜測。
因為沒有出土記錄,有關黑皮玉器是否為高古玉器,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筆者曾試將數件黑皮玉器的皮殼剝去,玉器呈現出完整的沁相,沁色遠比想象的漂亮得多,完全具備高古玉器的外部特征。對此不由得發問,這么美麗的顏色為何要掩藏在黑色之中?或許是遠古人類有“尚黑”的習俗,以黑為美、為榮,只有黑色才能代表虔誠、神秘和高貴。
奇怪的是,雖然黑玉皮器披著一層神秘的外衣,其反映的內容也和當今現實無關,雕刻手法及造型特征也與今日大相徑庭,但仍然能夠從它們身上找到一種親切感,如同在陌生的都市中見到兒時的伙伴一般,尤其是那些幾近寫實的人物,瞪著大大的眼珠,仿佛想要說些什么。本想用藝術欣賞的眼光觀察它們,把其中的精妙內涵勾勒得更加清晰,卻又怕局限在審美規則的條條框框中,無法仔細傾聽來自遠古先民的心聲。
在筆者所藏黑皮玉器眾多的品種中,黑皮玉器散發出關于遠古文化的大量信息,且異常神秘,難以破解。從藏品中可以看出,雕刻手法極為豐富多樣,而每一種雕刻皆神形兼備,古樸蒼勁。這是遠古人類的創造力、想象力、藝術表現力以及手工技藝的完美結合。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