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穿梭與30年代和現代之間,我一直在想:30年代的女子是什么樣的?僅僅是穿上旗袍嗎?看了很多當時的圖片資料,似乎那時在“薔薇薔薇處處開”的舊上海,那時的名媛都有著煙視媚行的風情,在摩登絕望的30年代,她的華貴與頹靡都是那般的精致,現世的人仿佛無法捕捉她的留韻余香......
30年代的女子是世俗女子,而這世俗二字仿佛在張愛玲的筆下體現的最是上海風情的極致,30年代的女子亦是小女子,明眸善媚,仿佛周璇天真的樣貌下,是成熟的女人心,解紅塵又解風情。每一個時代的走紅的明星的類型都不一樣,每一類的明星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男人心中的女人和女人心中的男人。
最喜那個時代女子的打扮,用火鉗燙了頭發、眉毛修得彎彎的、穿了細花的旗袍,精致到那么得妥帖。
可惜我是現代女子,我雖知道那份好,卻無法展現那份美,人就像一草一木,都是接了地氣生長出來的,就像南北方的山巒樹木一樣,亦有不同。我想2000年的女性,和30年的女性,區別在哪里?可能強調了堅強獨立,少了溫婉,妥帖,細膩,依人。
前些天,我看了老子的一段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意思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后身體就變得僵硬了;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是屬于死亡一類的,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的一類,凡事強大的總是處于下位,凡事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老子是一代智者,他的話啟發了幾千年人世哲學的思考,我想到的卻是女子的堅強與柔媚,在逐漸遠離單純稚嫩女孩的歲月,該如何做那個時代的女人,柔軟妥帖細致淡雅,可人卻又貼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