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誰家的女子?又穿起那久違的旗袍。像蜻蜓點水般輕盈,走過門前的小橋。微微低垂的額頭上,寫滿了似水的嬌羞;那盤起的高高的發髻,看起來如此俊俏;圓圓的高領,難掩心中她幾分高傲;玲瓏的曲線,更顯如此的妖嬈;而那高的開叉,在不經意間乍現的風光,含蓄地訴說著她春心蕩漾的波濤。——木子李《旗袍女子》
這是一首寫旗袍的詩,讀著它,我們的心變得柔軟起來,設計和制作旗袍的人士什么樣子呢?我們去探訪了頂級旗袍制作工坊“雙順”的第三代傳人陸德和她設計的110件旗袍。
幾間臥室兼設計室的住宅,金黃色的光線一縷縷透過南面的窗戶,灑在陸德研究員白皙的臉上,這位75歲的老人穿著一件自己設計的中式短襖,盤扣、對襟在陽光映襯下,明暗對比彰顯出這位學識淵博、閱歷豐富的老藝術家風韻。
旗袍流行了三百年,有過高潮期,也有過低谷,現在應該是它的艱難期了。陸老親自設計了110套旗袍并在自家展示,是要通過視覺向人們展示旗袍的起源、演變和創新。這些旗袍不光令人賞心悅目,還能使你浮想聯翩,看到我們祖輩人的穿戴,就好像走進清末民初和上世紀的社會景觀。
旗袍作為清朝入關前后八旗婦女的衣袍,在封建社會的貧窮落后年代,它不僅僅用來御寒保暖,同時也是區別身份等級的象征——只有宮里的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貼身丫鬟才能穿旗袍,它屬于宮里的禮服,是上等人的特權,而宮中普通丫鬟、傭人只能穿戴短襖長褲。民間的普通百姓雖然沒有等級之分,卻有富貴貧賤的劃分,中上等人家旗袍款式簡單,但面料上十分考究,像店里老板、老板娘們穿長袍和大褂,伙計們只能穿布或麻的短襖、長褲,屬于短打扮的份兒,更多的普通百姓只要保暖御寒就行了。
上世紀30年代,坐落于北京南河沿瓷器庫胡同里,有一座書香門第的深宅大院,兩扇漆黑的大門,左右一對銅環,門上刻著金字,左邊寫“忠厚傳家久”,右邊寫“詩書繼世長”,上方是“入俯”兩字,陸德的童年就是在這里度過的。童年旗袍的記憶里:夏季父母穿羅衫、考紗褲襖和絲綢大褂;春季是毛料夾襖夾袍,冬季穿絲綿襖、狐皮長袍和狐皮坎肩。穿戴最為時髦的要數兩位姐姐,作為燕京埔仁大學的學生,她們一年四季除了穿旗袍偶爾也穿西裝,旗袍皮的棉的絲綢和紗的全有,而且在做工上非常講究,都是滾邊鑲牙,盤各種花扣拌,件件合體美觀,有長款到腳面的,也有短式過膝的;有連袖、半袖和無袖的,外罩的小坎有毛線的、呢料的和皮毛的等等。姐姐成了她心中的偶像,她曾默默許愿以后要像她們那樣做個漂亮的女人。
雙順第三代傳人陸德女士
里根夫人身著雙順制作的旗袍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