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形成于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后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旗袍開叉其實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但是一直被流傳下來,一定有其中的玄妙之處。
從美學角度
兩邊開叉更加貼合中國女性的體型,開叉顯得更加柔美優雅。在行走之間若隱若現的風光無限,既體現了女性的摩登美,也不失含蓄美。開叉突出女性優美的身體曲線讓身著旗袍的女性更加優雅性感。
從實用角度
開叉也是為了便于活動,旗袍為了凸顯女性的身材,正常情況下是緊緊地貼合身體的,版型瘦長,與身體的空隙很小,如果不開叉,穿上旗袍活動就會受阻,無法活動開,甚至連坐下的動作,上廁所等基本活動都無法順利完成。旗袍開叉了,女性的行動也自如了許多。
思想的開放度影響
最早期的旗袍有著高翹掩面的立領,肅穆修長的衣身,封閉包裹的底襟中,強烈地反映出幾千年來封建的倫理道德和保守禁錮的審美意識。但是隨著思想的解放,以及西洋文化的影響,旗袍的設計也越來越短,開叉也越來越高了,這也反映了女性的地位的提高。
歷史淵源
最初滿族人她們為了方便勞作,在袍子的左右兩側開衩,她們擅長騎馬,騎馬時就把袍子下擺扯起來系在腰間以便于自如行動。在平時又把開衩的地方用紐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顯示出女性的風姿。由于滿族人都被納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滿人也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這種服裝被稱為“旗袍”,滿語則稱為“衣介”。
我是裁縫方師傅,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謝謝。
旗袍“兩邊開叉”是個很有意思的事兒,我細細了解,原來原因竟是這樣:
一、旗袍原型本來就開叉
眾所周知,旗袍脫胎自少數民族滿族的傳統服飾,這個民族一開始生活在草原,那時候女性們穿這種外褂袍子,就把衣服兩邊做了開叉,因為這樣才好騎馬勞作。夏天熱了卷起來、冬天冷了蓋腿,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把旗袍做開叉,也是理所當然的。
二、清朝貴族女性沿襲了旗袍開叉傳統
后來滿人入關,作為當時貴族婦女最愛的著裝,旗袍開始精美起來,各種刺繡、錦緞美輪美奐,貴夫人不用勞作,所以把旗袍做窄,做成像上面這樣的款式,仍保留了兩邊開叉的傳統。
三、民國旗袍開叉有理由
到了民國時期,女性地位相對提高,也受西方解放思潮的影響,改良式旗袍開始大方異彩,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并改成大家熟悉的修身款:
這種款式貼合身材,體現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美,但是太過于緊身,如果不側開叉,行走也會不方便,而且上廁所也會很麻煩,你懂的哈~所以從便利的方面說,旗袍還是得做成兩邊開叉。
從美觀時尚的層面來講,旗袍兩邊開叉,展現優美腿部線條,有著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賞心悅目的觀感很讓人驚艷。
從思想解放層面來說,旗袍兩邊開叉彰顯了女性個性和優勢,越是文明的社會,女性越不會裹得很嚴實,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