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云,原名侯桂鳳,1917出生于浙江杭州。九歲時因父親早逝,母親只好將小桂鳳以500元的身價,抵押給蘇州人袁樹德做養女學京戲,押期八年。養父為她改名為“袁美云”。
美云天賦聰穎,唱做功皆不錯。她隨養父四處登臺演出,到過蘇州、無錫、常州、杭州等地,在蘇杭兩處唱得最久。她與姐姐袁鳳云同臺演出,人稱“袁氏雙云”,頗受觀眾的好評,名揚江浙一帶。那時她才十三四歲。八年押期未滿之前,袁美云的全部收入都歸養父。八年押期滿后,她的母親領她回去,袁澍德堅持要獨占袁美云的全部收入,遭其母拒絕。經過調解,袁美云才得到月薪的一半。十多歲的袁美云是在戲臺上長大的,吟唱西皮二黃,見慣人情冷暖。
袁美云的戲曲舞臺表演,引起了天一影片公司老板邵醉翁的注意。他親自登門,與袁美云母親和養父袁澍德商量讓美云出來拍電影,可是他們一口拒絕,認為拍電影沒出息,學戲半途而廢太可惜了,而且袁美云在梨園行已小有名氣,而當時人們對新興的電影知之甚少。但是邵老板一再解釋和勸說,最終他們還是同意了。袁美云初上銀幕,便是“天一”公司的什錦影片《游藝大會》,片中穿插了京戲和歌舞,她的一折京劇“游龍戲鳳”表演得相當出色,邵醉翁老板遂請她做“天一”的基本演員。從此,袁美云真正從舞臺走上了銀幕。
1932年,袁美云主演了《小女伶》,這年她剛滿15歲。這是一部有聲片,編劇參照袁美云的故事創作了劇本,主人公就是一個出身寒微、唱戲成名的女伶,初涉影壇的袁美云本色地演出自己的命運和悲歡,自然出眾。正值豆蔻年華的美云,緊致的小臉,忽閃的眼睛,婉轉的身段,清純的風度,表演又非常賣力,一下子迷住了觀眾,由此成為影迷們追捧的明星。她一炮打響。人們將“小女伶”的雅號與她的名字聯在了一起。
1933年,她又為藝華影業公司主演了陽翰笙編劇,岳楓導演的《中國海的怒潮》,該片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武裝侵略的罪惡行徑,以及高利貸者勾結帝國主義殘酷剝削和壓迫漁民的罪行。影片描寫了漁家女阿菊從甘受欺凌到轉變為堅強的反抗者的成長過程,反映了漁民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袁美云在片中飾演漁家女阿菊,表演有層次,有對比,熱情洋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4年,袁美云從天一公司轉到藝華公司,與藝華訂了3年合同。在“藝華”,她主演了《逃亡》、《凱歌》等表現反壓迫、反侵略的左翼影片,受到進步影人關注。
1935年的《逃亡》由陽翰笙編劇、岳楓導演,她與王引主演。影片描述了塞北農村一農民家庭的遭遇:老父親帶著兒子黃少英(王引飾)、女兒小云(袁美云飾),一家三口過著勞苦的生活。少英與鄰居姑娘吳三妹(葉娟娟飾)相戀。住在天津的地主兒子董斌來收租,看上了三妹,指使爪牙趙二陰謀奪取她。這年的廟會上,日寇的飛機轟炸了這個村莊。黃少英一家隨著逃亡的人群奔走,最后失散了。董斌把三妹騙上自己的汽車。小云和老父親搭上趙二的牛車,少英則隨著人流逃亡……途中,趙二害死了小云的老父親,企圖拐賣她,但被少英救出。兄妹倆逃亡到天津,進入董斌父子主持的“難民收容所”。董家父子打著救濟難民的招牌,四出募捐,實際上從中撈一把。難民都在饑餓和疾病中掙扎。有一天,小云給一個病危的難民孩子請大夫,昏倒在風雪中。董斌用自己的小汽車把她帶回家中,企圖污辱她。少英尋在董家門口聽到小云的呼救聲。他和難民們打進了董家,救出了小云。但被董斌污辱的三妹自殺了。覺醒了的少英號召大家參加義勇軍,打回老家去。少英、小云和難民們唱著影片主題歌《自衛歌》,走上了抗日斗爭的大道……
《逃亡》的外景是在張家口實地拍攝的。“歷程萬里,耗資上萬,誠國內制片家所不敢嘗試者,可謂空前之創作”。片中的插曲《自衛歌》由唐納作詞,聶耳作曲,它唱出了不愿意做亡國奴的人民的心聲。在抗日戰爭初期,這首歌曲流傳很廣,對抗敵救亡起了一定的作用。袁美云扮演的小云,有很精彩的表演。此片當時公映后,轟動了影壇。
這一時期,袁美云也拍攝了《人間仙子》、《化身姑娘》等歌舞升平的愛情喜劇片。其中,《化身姑娘》是藝華公司1936年攝制的。影片描寫新加坡的一個華僑富商,生了一個女兒,卻欺騙國內重男輕女的祖父,說是生了一個兒子。18年后,祖父要看看孫子,富商迫不得已,就讓孫女改扮男裝回國探望祖父。這位“化身姑娘”(袁美云飾)回國之后,她的表妹以為她是男子,愛上了她;而她自己則愛上了一位少爺;但這位少爺也以為她是男子,卻愛上另一位小姐;這位小姐又在和她的表妹鬧同性戀。不久,“化身姑娘”的新加坡女友來訪,她就恢復女裝悄悄和女友出游……。影片最后,“化身姑娘”女扮男裝的秘密終于被發現,但她的母親卻真的生了一個男孩。祖父又收到添了孫子的電報,于是合家歡喜……
《化身姑娘》中,高挑瘦削的袁美云忽而女裝,忽而又以男裝出鏡,分頭短發,西裝革履,讓人耳目一新,但是,當時民族解放運動正風起云涌,《化身姑娘》之類電影則拋卻時代責任,是純粹的娛樂片。主人公在銀幕上女變男,男變女,搞女子同性戀……這些,在現在影片中是常見的喜劇元素,但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年月,未免顯得太沒心沒肺。因此被左翼影人批評為“軟性”影片,而《化身姑娘》更是“軟性”影片的代表。談及此事,袁美云后來感嘆說,一個演員與公司簽了合同,身不由己,只能表示遺憾……
不過,這部影片通俗大眾,票房很好,藝華公司之后又拍了續集。袁美云“女扮男裝”的名氣也從此叫響。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在孤島時期以及太平洋戰爭后成為淪陷區的上海,袁美云拍攝的最有影響的影片是《西施》和《紅樓夢》。她的古裝扮相很討巧,而且有學戲的扎實功底,因此演古裝片時舉手投足更見韻味。
《西施》一片將春秋時“臥薪嘗膽”的故事搬上銀幕,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出兵攻打越國,將越王勾踐,大夫范蠡,文種俘擄.期間,文種買通吳國奸臣伯,向夫差進言,謂越國愿獻美人西施,以換取勾踐.夫差知范蠡與西施實為戀人,于是以勾踐,文種的性命來威脅范蠡,迫范蠡速獻西施.西施為報國仇家恨,甘愿犧牲自己,應召入吳.吳國謀臣伍子胥勸夫差殺勾踐,文種,但遭伯阻撓.勾踐獲釋返越,夫差終日寄情聲色,疏于朝政,對西施更是寵愛有加.西施聯同伯,誣伍子胥私通齊國,并以自己的性命來威迫夫差殺死伍子胥.勾踐臥薪嘗膽,重整越國,大舉進軍吳國.結果,西施與勾踐里應外合,把吳國一舉殲滅……
當時在孤島環境下,藝人只能以借古喻今曲折地表達抗日愛國之志。1941年春天,《西施》作為“巨片”在“大光明”和“大上海”電影院上映,這兩家影院,以前是只放映好萊塢影片的,《西施》的上映,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在1944年的影片《紅樓夢》中,袁美云反串賈寶玉,周璇飾林黛玉,王丹鳳飾薛寶釵,白虹飾王熙鳳,歐陽莎菲飾襲人,梅熹飾賈政。這些演員當時都是紅得發紫的影壇大明星。評論界認為,該片劇本的改編并不成功,劇情太簡單,但是,袁美云的反串的賈寶玉和周璇扮演林黛玉,還是深得影迷的認可。
《紅樓夢》中袁美云飾賈寶玉 周璇飾林黛玉
這一時期,袁美云還拍攝了《少奶奶的扇子》和《家》等片。在1941年的影片《家》中,她聯手當時影壇最負盛名的陳云裳,陳燕燕,顧蘭君主臺,分別飾演巴金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袁美云和上面三位女星,被譽為當時銀幕上的“四大名旦”。
那時,攝影藝術家陳嘉震看中了袁美云,為她拍攝了許多好照片,但袁美云不為所動,因為她另有所愛。袁美云的心上人是王引。在藝華公司時,袁美云是當家花旦,王引是臺柱小生,第一次合作主演《中國海的怒潮》時,兩人就互相吸引。當時影片公司的攝影場都有地下層,有一回夜里拍戲,袁美云到化妝室去換衣服,不小心一腳踏空,從地面跌到地下層,當場昏厥。地穴里都是鐵釘和木塊,她的膝蓋受了傷,醒來后痛得直叫。正好王引也在片場,急忙奮身跳下地下層,將她救起。
袁美云王引二人相戀后,袁美云母親和養父袁澍德卻橫加阻攔,幸好袁美云和養父還有一筆經濟賬。在經濟上滿足了兩位監護人的要求之后,有情人才如愿締結了婚姻,并白頭偕老。1946年,他們同赴香港。袁美云先后在大中華、永華等影片公司攝制的《欲望》、《國魂》等影片中飾演重要角色。后來,夫妻倆在香港創辦了“良友影片公司”,王引是策劃人和導演,有時也兼男主角,袁美云自然是女主演。
1948年,袁美云因喉疾在香港手術,在手術過程中,醫生想穩定病人的情緒,一邊工作,一邊唱京戲給袁美云聽。袁美云聽著聽著,發覺醫生唱錯了詞,就隨口說:“你唱錯了!”誰知這樣一句話,就損壞了聲帶(按照醫規,手術時,病人是絕對不能說話的)。從此之后,她只好停止她的銀幕生涯。專心協助王引制片。袁美云將她最燦爛的青春,都留影在了黑白銀幕上。
1949年以后,袁美云夫婦到過臺灣、美國等地。直到新時期來臨,他們全家于1986年回到了故鄉,在上海定居下來。袁美云夫妻有兩個子女,現都居住海外。1999年,袁美云在滬安詳病逝,享壽82歲。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