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許可不得擅自轉(zhuǎn)載。
相遇:暗中清香在,不是幽人難知
秋雁老師生于文革后期,當時的服裝除了藍色就是綠色,樣式和花色都極為單調(diào)。鄧麗君風靡全球時秋雁老師還是個小姑娘,從爸爸帶回來的錄像帶里,她第一次見了旗袍。鄧麗君身材高挑又不失圓潤,穿上旗袍貞靜溫婉,小秋雁只看了一眼就愛上了。后來又讀了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也為秋雁老師現(xiàn)在研究旗袍文化打下了基礎。97年大學一畢業(yè)秋雁老師就來到了上海,她笑稱“因為上海有旗袍!”。掙了工資后,她迫不及待到南京路上,花了500元定制了人生第一件旗袍,當時她一個月工資才700元,但秋雁老師卻說:“那件旗袍現(xiàn)在看來也很美”。現(xiàn)在衣柜里已有上百件旗袍,去大學做講座,和閨蜜一起喝下午茶,參加沙龍活動,她總是離不了旗袍。根據(jù)場合選擇旗袍,搭配鞋子、妝容、發(fā)型、首飾、手包,一絲不茍。在她眼中,旗袍是神圣的,終要情懷舒暢,風景熨帖,時機恰當,方能登場。
但真正決心將自己專業(yè)的油畫放下,將旗袍當成事業(yè)還要從2009年說起:思南路是一條極具上海風情的老街,秋雁老師閑時喜歡去那里走走,恰遇著一位30歲左右女子,穿著旗袍彳亍,梧桐光影和靜謐時光,這樣如畫的場景走到了秋雁老師眼前,令她怦然心動。相遇帶著些浪漫的詩意,旗袍像一朵嬌花,暗中清香在,不是幽人難知。
相知:禮儀之服飾,行走坐臥皆規(guī)范
隨著傳統(tǒng)文化重新被重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服飾旗袍開始進入公眾視野。與旗袍甫一相遇,秋雁老師即嘆“這么美的衣服怎么少有人穿呢?”。但穿旗袍的人多起來了卻鮮少有人能穿出旗袍的樣子。秋雁老師心中的旗袍是宋美齡在美國國會上穿的那種融合了中西文化的服裝。穿著旗袍的女人是行走的中國符號:旗袍勾勒出東方女子玲瓏的身形,既展得了傳統(tǒng)女子的溫柔,亦壓得住西方女子的妖嬈。古人買櫝還珠,皆因美妝奩堪配珍寶珠;這樣動人的衣服,自然對女子有更高的標準。
劉秋雁油畫作品(一)
中國女子小時候肯定都受過這樣的教育“女孩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秋雁老師感慨:“旗袍是唯一一種帶著禮儀要求的服裝。”旗袍的立領是要求不要東張西望,要時刻規(guī)范言行;窄的下裙擺要求你走路時不得隨意亂晃;穿著旗袍,你是女子,不能勾著背,縮著肩,拿個羊肉串,拋個紙團。秋雁老師說,我們80年代的女子包括她都被運動服式的校服給慣壞了,你的行為不雅隨意都被遮蓋起來,時間久了就生成一中懶散隨意的風氣。這樣,我們穿旗袍處處受束縛,自覺不舒服;而旗袍在我們身上松松垮垮,看著也別扭。旗袍穿的好的女子是有儀態(tài)的,一舉手,一投足,姿態(tài)萬千。秋雁老師說,自己并不愿看見滿大街對旗袍的誤解:現(xiàn)在大眾對旗袍的了解多是從影視劇得來的,多是百樂門的旗袍文化,而需要宣傳的是名媛的旗袍文化,有內(nèi)蘊和涵養(yǎng)在里面。旗袍文化是很脆弱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摧毀歪曲。所以她在校園里開講座,在社會里辦沙龍,她說是要“引導好”。
劉秋雁油畫作品(二)
相惜:每件旗袍都值得溫柔以待
秋雁老師愛旗袍,懂旗袍,珍惜旗袍,收藏旗袍。旗袍就像她的孩子,她希望有人賞識她的旗袍,會偶爾用部分藏品做展出;但又舍不得她的旗袍辛苦,故并不經(jīng)常。她收藏旗袍并不為投資獵奇,所以藏品并非全是品相完美的精品。有些收來時有污跡,她會先做一些簡單的處理,能處理干凈很好,沒辦法處理干凈的話也并不太在意。只因除了關注樣式、花色等旗袍自身的美態(tài)外,她也想了解每件旗袍背后的故事。
目前她的藏品收納在幾個大樟木箱子中,但她希望以后自己心愛的旗袍可以同英法那樣有專門的博物館來陳列。照顧收藏的千余件旗袍亦是她的工作之一,每每都親自打理,決不假手于人。有一次她不在家,一個女孩子出于善意幫她打理一件真絲的旗袍,結(jié)果處理不當。等秋雁老師回到家中那件旗袍已經(jīng)受損,她心疼至極,此后再也不讓誰碰她的旗袍。陽光很好的天氣秋雁老師會把她的寶貝拿出來晾曬。只要她覺得今天適宜打理旗袍,所有的事情都要為之讓路,秋雁老師笑說:“朋友約喝茶也只能等雨天了。”
劉秋雁:中國夢-旗袍情 微型油畫展
她常常喜歡將自己的旗袍拿出來看看,每件都愛不釋手。收藏這些旗袍時有許多趣事,最讓秋雁老師動容的是她與30件旗袍的奇緣:09年秋雁老師的工作室剛剛成立,一位老人來到她辦公室,看著她不屑地說:“你了解旗袍嗎?你憑什么研究旗袍?”話說的很不客氣,但她不敢小覷,連忙恭敬的接待了老人。得知老人珍藏著30件旗袍,秋雁老師極為想收藏,老人不肯答應。但老人常到秋雁老師的工作室坐坐,秋雁老師和老人聊天時必拿著筆和本子,虛心求教。老人從小受母親的影響,耳濡目染對旗袍特別講究。每次秋雁老師要出門都會問老人該穿什么樣的旗袍。老人說:“出門不看場合,穿錯了衣服,那就是犯錯誤。”秋雁老師穿旗袍的講究,細節(jié)處分毫不差便是受了老人的影響。直到4年后,秋雁老師清楚的記得是2013年12月23號,老人生病住院時,才讓女兒將30件旗袍交到秋雁老師手上,這30件旗袍是老人母親一生的印記。老人說秋雁老師愛旗袍勝過愛自己,甚至勝過愛家人,交給她放心。
相伴:一針一線美麗的開始
秋雁老師說我們的前輩基本都會針線活,小時候想穿新衣服,媽媽在燈底下忙碌一晚,第二天就做出一件漂亮的新衣服。但是現(xiàn)代女性開始走上社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很少有女性會自己做衣服,也沒必要。古代女子要求四德“德、容、言、工”,“工”即指紡織、刺繡、縫紉等事。民國時很多旗袍都是女子自己做的,她的藏品中有30%是穿者自己動手縫制的。她現(xiàn)在工作的重點是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播,定期開設女紅技藝課程,教授怎樣做旗袍。其實做旗袍是件很簡單的事,女性在裁剪縫紉方面有天賦,仿佛是本能,她的學員們似乎一拿起針就知道該怎么做。當然第一件旗袍做的并不是盡善盡美,但第二件、第三件,慢慢的會越做越好,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給自己做一件旗袍。
旗袍文化社區(qū)活動 教制盤扣
愛屋及烏,所有跟旗袍相關的物件都在秋雁老師的收藏之列,例如制作旗袍的工具:漿糊刀,線板,紅木尺子,甚至包括老式的縫紉機;跟旗袍搭配的手包,絲襪,大衣;愛穿旗袍的名媛名伶照;老上海穿旗袍摩登女郎的月份牌。說起旗袍,說起自己的收藏,秋雁老師滔滔不絕,嗓音柔和,音調(diào)愉悅,那份喜愛掩都掩不住。人說,最長情的告白是陪伴,秋雁老師穿旗袍,畫旗袍,研究旗袍,收藏旗袍,宣傳旗袍,她的生活乃至生命都是旗袍。秋雁老師夢想將自己的藏品整理成書,以供知己好友、旗袍同好相互學習。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