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晚,由雍和精舍與養云琴館聯合舉辦、紅館旗袍協辦的”再現名媛琴醉衣迷”旗袍秀活動在雍和別墅完美落幕。
圖為”再現名媛琴醉衣迷”旗袍秀活動海報
在空靈的古琴聲中,十幾位旗袍愛好者身著色彩各異、款式紛繁的旗袍緩緩走上秀場,舉手投足間盡顯傳統女性獨有的韻味,使觀眾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旗袍之美。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志愿者試穿旗袍和走秀的形式,使參與者和觀眾親身體驗旗袍的魅力,從而達到普及旗袍、復興傳統服飾的目的。
圖為各式旗袍
主持人為大家介紹了旗袍的發展史:自1929年,旗袍成為女性的正式禮服,達到了鼎盛;而在此后的戰爭時期及新中國前期,發展幾乎斷代;直到新千年的APEC會議上唐裝的出現,以及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傳統華服才開始復興;今年彭麻麻身著旗袍走訪歐洲14國,更是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旗袍熱”。他指出,旗袍作為傳統華服的一種,雖曾斷代卻又幾次復興,特別是在今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旗袍熱,都體現了旗袍本身獨特而不可替代的魅力。
圖為紅館旗袍的創始人鄧麗媛與觀眾互動
在走秀活動結束后,是旗袍設計師與觀眾對話的環節。紅館旗袍創始人鄧麗媛為觀眾們講解了選擇旗袍的技巧,她指出旗袍的選擇應以美觀與實用并重,旗袍的款式應與個人職業、氣質相適應。鄧麗媛熱情為觀眾解答旗袍選購和穿著方面的問題,并根據觀眾的職業、身材與氣質等要素,提出了很多細節上的建議,豐富了大家對旗袍的了解。
本次活動的總策劃者之一郝女士指出,旗袍有一種“慢”的要求——旗袍只能通過手工制作、無法大量生產,所以做工很“慢”;旗袍本身的高開岔、元寶領、修身剪裁等特點又決定了行走時的“慢”,由此盡顯雍容與韻味。旗袍的復興有助于喚醒女性身上的古典美,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尋得久違的寧靜與典雅。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