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崔榮榮,做客由市文管中心主辦、無錫市圖書館承辦、江南晚報社協辦的《梁溪大講堂·東林文化講壇》。崔榮榮圍繞他的研究課題“民俗風情——近代民間服飾的流變與反思”,為讀者勾勒出一幅民間傳統服飾的演變圖景。
旗袍樣式起源于滿族還是漢族
大概是從民國劇占領熒屏之日起,人們逐漸把旗袍和民國時代畫起了等號。作為世界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中國傳統服裝,雖然對于旗袍的定義和產生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誰也不能否定旗袍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是在20世紀民國時期。然而,對于旗袍的樣式起源,在民間一般認為改良于清代旗女之袍。而實際上這在學術界爭論很多。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周錫保認為,旗袍是從滿清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紡織專家袁杰英、東華大學教授包銘新等人則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對此,崔榮榮表示,一定時期內,滿族與漢族文化是沖突與交融共存的,究竟是滿族給漢化了還是漢族給滿化了是個難以說清的問題。他在其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曾提到:“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里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
中華民族服飾是中國文化代表
當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身著中式服裝出席荷蘭國王舉行的盛大國宴時,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聚光燈。按照西方傳統禮儀,出席這些場合,嘉賓應著晚禮服,但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卻身著中式服裝,自然莊重,儀表堂堂。有人說,這是對民族文化自信的最高表現。一時間,國家領導人對中華傳統服飾的喜愛和展現成為國人的美談,對民族傳統服飾多有研究的崔榮榮對此十分關注。
崔榮榮表示,如果說十七大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挖掘還停留在提倡階段的話,十八大則把這一提倡落到了實處。國家領導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從他們出席外交場合時的著裝就可以看出一二。中華傳統服飾逐漸上升為一種國家符號,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還記得2001年上海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身著唐裝齊亮相時的壯觀場面。崔榮榮透露,今年11月,apec會議舉行地北京懷柔雁棲湖畔將上演一場更大規模的中華民族服飾秀,不但各國領導人會身著中方為其量身訂制的中式服裝,他們的配偶也將身著配套服飾,且更為凸顯傳統民族特色。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