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中國的傳統(tǒng)服裝,是中國燦爛輝煌的服飾代表作之一。這種形成于上個世紀20年代的服裝,如今已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成為獨樹一幟的中國元素。7月5日的盛夏午后,城市快報讀者聚會—“走進旗袍的世界”,在繡球旗袍會所內優(yōu)雅展開。兩個小時中,仿佛穿越到上個世紀,穿上旗袍的瞬間,那一抹芳華絕代,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如幻如醉。
“這是我姥姥17歲時穿的旗袍,現(xiàn)在她已經80多歲了,也就是說,這件旗袍已經60多歲了。”繡球旗袍創(chuàng)始人邱彤的特殊開場白,一下子將現(xiàn)場眾人的興致提了起來。“旗袍為什么不叫布袍呢?是因為它是清朝滿人入關前后八旗婦女的衣袍。”為了讓參加快報聚會的讀者更有收獲,邱彤做了精心的準備。
“大家知道嗎?中國漢族女性自漢代后,服飾逐漸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稱"兩截衣",穿袍服成為男性的專利,所以女性穿"兩截衣"也成了封建禮教對女性壓迫的象征。民國建立初期的一段時間里,思想先進的女性勇敢地追求平等,旗袍也變成了"連身衣",成為了一種女性覺醒的象征。”大家不住地點頭。
邱彤介紹說,旗袍從清朝至今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首先,清朝旗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始收腰,展現(xiàn)體態(tài)或女性曲線。其次,清朝旗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而且,清朝旗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tǒng)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
在現(xiàn)場,旗袍試穿環(huán)節(jié)倍受歡迎。每位讀者都可以挑選一件自己喜歡的旗袍穿在身上�,F(xiàn)場一位氣質優(yōu)雅的哈女士是名副其實的“旗袍鐵粉”,她不僅有20多件旗袍,還會親手做旗袍,并且當天就穿著旗袍來參加活動。試穿的時候,她選了一件紫色帶披肩的旗袍換在身上,頓顯雍容華貴。“現(xiàn)在馬路上雖然穿旗袍的人少了,但我會始終喜愛旗袍。在我看來,它永遠不會過時,永遠都是最美的。”哈女士說。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