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宴,一個50歲的女人,看上去十分年輕,渾身散發著精致典雅的韻味。說起自己的收藏愛好,趙宴回憶說,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因此得到父母的格外寵愛。小時候,母親特別喜歡給她做衣服,制作一些別致的小衣裳,很多是那種改良式旗袍,包含旗袍的元素,如小立領、各種不同款式的盤扣,當時就特別喜歡。
小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媽媽自己動手給孩子做衣服,耳濡目染,趙宴也有了一手漂亮的女紅,經常被街坊夸獎。長大了,愛美的趙宴便著手制作屬于自己的旗袍了。從設計、選樣,到盤扣,沒有一樣不是自己親自操刀。家里用過的被面、窗簾、沙發布,都是她用來做旗袍的原材料。當然最好是那些專用的錦緞,但價格高。趙宴特別注重旗袍的協調搭配。“這可是個耗時費工的活兒”,趙宴笑言,“有時晚上拿著一塊料子,就這么反復地比較可搭的鑲邊,一比量就是整整一個晚上。”
趙宴說,她收藏的旗袍都不昂貴,“百八十的都有,最貴的也不過千元。”最珍貴的,是她長久以來所投入的精力與熱情。“我就是喜歡做旗袍,穿旗袍,特別喜歡。”
愛旗袍更愛花樣生活
趙宴說,她從小就愛浪,愛臭美,對色彩敏感,會搭衣服,迷上旗袍后,更是要注重全身的搭配,從鞋子、披肩,到胸花耳環、頭飾,上千件也不止,自己家里盛不下,還“侵占”了父母家的半壁江山。
趙宴還說起當年穿旗袍的一件趣事。上世紀80年代,人們的穿著還比較保守,基本上沒有穿旗袍的,她穿旗袍出門,經常有人盯著看。有一天,趙宴穿了一件自己動手做的粉色花旗袍上街,一個騎車的人就側著頭、抻著脖子看,結果,“嘭”地一聲,撞到了電線桿上。“就和一個電視廣告一模一樣。”
因為旗袍,在她活動的區間里,幾乎沒人不知道她的存在。“太扎眼了,他們不一定知道我的名字,一提起我來,都是‘就是那個旗袍’,有的閨蜜干脆就叫我旗袍,叫得身邊很多人把我的真名都給忘了。”因為旗袍,趙宴結交了不少愛美的朋友,其中還有不少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除了旗袍,趙宴還有許多愛好,她愛時尚,愛逛街,愛唱歌,愛美食。2010年,趙宴報名參加過煙臺百盛舉行的旗袍秀比賽,引得各路媒體爭相報道,也讓她贏得了比賽的勝利。提起當時的感受,趙宴依然記憶猶新:“當看到一件件自己的旗袍穿在模特身上展示出來,有一種成就感,也覺得很幸福。”
和旗袍有關的夢想
現在一提起旗袍,不少人都覺得過時,好像酒店服務員的工作服。在日常生活中穿旗袍,好像有點別扭。而在趙宴眼里,旗袍是最能體現中國女性氣質的服裝,它能凸顯女性的曲線美和古典氣質。穿上旗袍,整個人都會變得挺拔,變得優雅和自信。只要搭配好了,找到適合自己的款型,每個女人都可以把旗袍穿出自己的味道。
趙宴特意將自己的網名改成了“中國旗袍”。她說自己有兩個夢想,一是到60歲時能擁有1000件旗袍,爭取申報個吉尼斯紀錄;另一個就是能擁有一家屬于自己的旗袍工作室,為顧客量體裁衣,制作最適合自己的旗袍。同時也把旗袍文化推廣出去,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旗袍。
設計師點評
幾乎每個女人都有著旗袍情結。旗袍的造型,與中國婦女的體態相適合,線條簡潔,優美大方,像彩云托月一樣,旗袍是中國女人獨有的福音。而且,旗袍是老少宜穿,四季相宜,雅俗共賞。根據季節的變化,穿著者的不同需要、愛好,可長可短,單旗袍、夾旗袍,還襯絨短袍、絲棉旗袍。作為東方女裝的代表,旗袍不僅受到國人的喜愛,也受西方女性的青睞。陳燕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