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曲會上,梅蘭芳一身白西裝,孟小冬一襲青綠豎紋素灰旗袍,雨中一朵輕巧的藍傘罩住兩人,他們開始清唱《游龍戲鳳》。這是影片《梅蘭芳》中,梅蘭芳和孟小冬第一次相遇的場景,孟小冬留著齊眉短發,在手執紙扇低眉那瞬間,流露出少女的嬌羞與靈秀。
2008年12月5日凌晨,冒著凌厲的寒風,鄧麗元第一時間觀看了《梅蘭芳》。影片中,雅靜至極的絲絨旗袍,還是紅色系的麻質旗袍,都讓孟小冬在眾人之中顯得卓爾不群,特別純粹。
這一件件的旗袍,開始繚繞在鄧麗元的腦海中。憑著僅有的印象,鄧麗元開始畫設計稿、尋面料,讓打版師傅做樣衣,然后試穿拍照。七天后,這些電影里的旗袍,開始陸續在紅館旗袍的店鋪上架銷售。
紅館是鄧麗元的淘寶店名稱。這些旗袍在上架后迅速成為了紅館早期的明星款。從模仿開始,直到找到自己對于旗袍的獨特理解,淘寶上的旗袍店鋪大致都走過相似的路徑。對于旗袍而言,過去的回憶,是其產品設計和營銷上不可缺少的一環。
APEC拯救中國風
2005年7月,鄧麗元從北京服裝學院畢業,慷慨激昂地寫了一篇《中國服飾復興計劃》,通過郵件發給“中華老字號”北京瑞蚨祥綢布店的總經理,卻怎么也沒料到,她成了瑞蚨祥第一個社會招聘的員工。
瑞蚨祥至今仍然保留著老國企吃大鍋飯的體制,所有的員工都是接班制,有些甚至祖孫三代都在瑞蚨祥工作,所以,瑞蚨祥的生活過于安逸。這讓鄧麗元有些呆不住,安逸的生活并不是她進入瑞蚨祥的初衷。
半年后,鄧麗元離開了瑞蚨祥,在淘寶上嘗試著賣旗袍。在她看來,旗袍正代表著中國服飾文化,甚至包涵著對中國女性的道德約束。
2006年5月,鄧麗元的紅館旗袍正式開業。說得偉大些,是為復興中國服飾付出行動,說得自我些,就是為了養活自己。
雖然沒有資金做成衣銷售,但是卻可以把自己腦子里的創意賣出去,以求得對她設計感興趣顧客的訂制要求。在店鋪中,鄧麗元總是一邊放著自己畫的圖,一邊放著面料的照片,面對客戶的詢問,她只能回答:“用這塊料子做這個圖樣的旗袍,我覺得挺好看。”
由于工作環境太小,根本無法接待需要訂制服裝的來訪客人。每當接到訂單,她就不得不抱著面料小樣和設計稿件,上門去給客人進行構思畫圖,然后再進行量體裁衣,整個生意異常辛苦。
在一個只有十個平米的小房間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設計草圖和到處收集來的面料小樣,一臺電腦,加上偶爾閃爍的阿里旺旺。
這就是紅館的全部,也是鄧麗元和母親的全部。
事實上,中式服裝真正得以復活始于2001年。2001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所有與會的國家元首無一例外都穿上了唐裝。鄧麗元打趣地說:“從此,救活了無數中國絲綢廠,大家把沉箱底的料子全部拿出來曬曬賣了。”
淘寶上也隨之出現了越來越多賣中式服裝的店鋪,當時“極致女人”、“漁夫小船”這些店鋪都紅極一時,鄧麗元將其奉為偶像,夢想著擁有這樣一家店,只可惜如今在淘寶上已找不到它們的蹤跡。
那時候,紅館旗袍每個月也賣不了幾件。但一張張手繪的旗袍樣圖,卻吸引了眾多咨詢者。這當中也包括北京今日美術館的攝影師許恒,他希望用中式禮服拍一組《八十神仙眷》,而鄧麗元正是他尋覓良久的有想法的設計師。
和許恒見了幾次面后,鄧麗元對這筆訂單的渴望異常強烈。她甚至在和媽媽吃晚飯時,就鄭重其事地說:“如果能接下這個訂單,也許會改變我的命運。
和鄧麗元期望的一樣,她成功接下了這筆八萬六千元的訂單,也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2007年5月,在那間小屋子里,多了一臺一直都需要卻苦于沒錢購置的縫紉機,這是一臺編織夢想的機器。
半路出家,茉茉成就NO.1
如果說,鄧麗元的紅館旗袍是從頭至尾以旗袍為生,那么吳慜潔的茉茉旗袍則更像是半路出家,她并不是一開始就看準旗袍市場,而是陰差陽錯的巧合,她用心經營,成就了如今淘寶旗袍店的NO.1。
2008年,為了籌辦婚禮以及懷孕生小孩,吳慜潔辭去了外資企業忙碌的工作,開始靜心休養。時間一長,忙慣了的吳慜潔有些坐不住了。一開始,她每天去自家的工廠幫忙修線頭,做些不累的工作打發時間。
吳慜潔喜歡拿著照相機四處拍,閑來無事,她找到了一面長滿爬山虎的墻做背景,將自家生產的亞麻裙掛著拍照片,然后上傳到淘寶網。就這樣,茉茉淘寶店正式開業。
誰都沒想到,店鋪的銷量每天都在自然增長,等到第二個月,茉茉家每天就有100個包裹,挺著大肚子的吳慜潔只能和家里人用最原始的辦法,手抄面單,手動輸入單號。
僅僅3個月,茉茉家便奇跡般地成為了一家五鉆店鋪,實在忙不過來的吳慜潔,只能在預產期前一個月把店鋪暫時關閉。
在吳慜潔的感情中,茉茉淘寶店和自己家的孩子都是上天同時賜予她的禮物。
直到2009年3月份,吳慜潔開始全身心的經營這家淘寶店,雖然增加了各種花色,但仍然堅持亞麻的風格。那時候,在淘寶上,亞麻材質的裙子一直處于空白。
可好景不長,吳慜潔用心設計出來的裙子,只要一旦熱賣,就會瞬間被抄襲,最后都不可避免的面臨價格戰。這對憑性情做事的吳慜潔,是個不小的打擊,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她對亞麻裙沒有任何設計感覺。
吳慜潔開始想自己還喜歡什么呢?旗袍,或許是可以讓亞麻涉足的新領域。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旗袍是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穿的服裝,但為什么不可以設計出生活裝的旗袍呢?”這是吳慜潔的初衷,而她用亞麻做旗袍,很快受到市場認可。
2011年4月,吳慜潔做了幾件旗袍樣衣,傳上店鋪,告訴買家們,未來茉茉可能要做這樣的旗袍。那個月,無數買家向客服詢問,旗袍什么時候上新銷售,更有買家向告訴客服自己的需求。
這帶給了吳慜潔莫名的鼓舞,同時隨之而來是更多的壓力,畢竟每個人眼中對美的定義不一樣。“這么多人期盼著買到這樣的衣服,怎么能讓她們失望呢?”吳慜潔特意開了一個幫派的帖子,讓大家把要求留言在帖子中。
一方面總結客戶的要求,一方面根據自己的理解,茉茉家的第一款旗袍正式出爐了,并且銷量過萬,只可惜仍然難逃被仿制的無奈。
“這是一種遺憾,購物是一種美好的心境,選一件自己喜歡的旗袍,可很快滿大街都是,這種心境自己沒有了。”為了盡可能避免抄襲,吳慜潔同樣采取定制面料,但仍然有不少店鋪會印制出同樣花色的面料。
聯手傾城,紅館積聚愛好者
賺了第一桶金后,鄧麗元的第一批旗袍成功開賣,但并沒有取得理想的銷售效果。
在當時,淘寶上多是一些做工粗糙,價格低廉的低檔旗袍。雖然紅館旗袍的做工精細,但售價較高,與低價旗袍相比,根本沒有什么競爭力。
在鄧麗元的認識里,旗袍是一種中國傳統美學文化,如果做工粗糙,不注重各種細節內涵的表現,只是單純地追求一種浮躁的時尚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
鄧麗元固執地維持著自己的設計風格和對旗袍文化的那種敬畏,她夢想著紅館不是時尚的追求者,而是有著獨立思想的,不是浮華文化的俘虜,而是熱愛民族本源的。
隨后,鄧麗元第一件原創旗袍上架,取名——“沉香”。
她把對旗袍的理解,融入整件旗袍中,透著一股淡雅的美麗,卻又給人一種蘊藏著無窮活力的感覺。這件旗袍一上架,便在淘寶上銷售量超過20件,銷售額達到了一萬。
隨著一件件傾注心血的作品被熱賣,這些被賦予靈魂的旗袍,證明了這種復古文化已經逐漸被淘寶上消費者所認可,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再次驗證了鄧麗元的經歷。
2008年,一個火熱的盛夏,北京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辦著,旗袍這類的中式服裝再次成為焦點。此時的紅館旗袍,以小有名氣,從居民樓搬到了商住兩用樓后,便會偶爾接待一些需要上門量尺寸的北京消費者。
恰逢奧運會,無論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還是黃頭發藍眼睛的外國人,去紅館家做旗袍的人絡繹不絕,一時間紅館旗袍的月銷售額超過8萬。
10月份,北京電視臺來采訪紅館旗袍,記錄了紅館一路走來的艱辛,更直接的宣傳了旗袍文化。隨后,慕名而來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鄧麗元粗略估計,至少帶來了二三十萬的銷售額,而對紅館旗袍的品牌價值則更不可估量。
鄧麗元明白了宣傳的重要。
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鄧麗元認識了旗袍行業網站——傾城網創始人木子,兩人在旗袍文化以及審美觀上有共同的觀點,一拍即合。
事實上,在傾城網上積聚了一大批對旗袍、中國元素有追求的消費者,鄧麗元會將紅館的新款放在傾城網上,可以收集到各種對旗袍本身的意見。對于紅館旗袍而言,傾城網就如同是一個定位精準的幫派。
高端定制,紅館慢慢上新
如果說2008年奧運會的旗袍大多傾向于織錦緞的面料,較多中式花紋,是一種禮儀性旗袍的復興,那么2009年后的諜戰片泛濫,則是旗袍真正走向生活化的開始。鄧麗元并不掩蓋內心的喜悅:“只要打開電視機,任意一個頻道都穿著旗袍的諜戰片,當時看到很開心,這就是一個引導,甚至還有電視劇名就叫《旗袍》。”
其實,從面料的發展,也可以看出旗袍受重視程度。早期想做旗袍,對真絲緞的選擇都有局限性,沒有一款面料是專門做旗袍的。而到了前年,很多絲綢廠就開始設計專做旗袍的面料,前片后片固定的花位。
最初,紅館旗袍靠質優價廉起家。紅館的面料都是從北京的木樨園購買,但很快發現別人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仿制。除此之外,在拼價格的市場中,一般的打版師只要稍微培訓一兩個月,就能做低價的旗袍,完全沒有競爭力。
越來越的消費者向鄧麗元透露,希望有一件有特色的旗袍,面料獨一無二,這不得不走向高級定制。鄧麗元選擇自己畫一部分花紋,拿到工廠做面料。這樣一來,即使有人仿制,也只能模仿個大概。
如今,紅館旗袍有30%的面料是完全定制。由于紅館不備貨,不走量,全部按照具體的尺寸,再按照版型現做,屬于半定制。因此紅館沒有過多的庫存壓力,最多只是面料的壓力。一般情況下,紅館所有的款式都有面料庫存,每款備兩三件的面料,但一旦是買斷的面料就沒有譜了。
2009年,紅館旗袍搬到了北京南三環1490平米的洋橋大廈,員工也擴充至二十余人,每個月可以制作一千余件旗袍。
在旗袍這個行業內,并沒有一個成熟的品牌,只能靠自己投石問路。在解決完生存問題后,鄧麗元便陷入了迷茫,開始走進一個誤區。
因為學服裝設計出身,經常看大片,總想做的特別商業化,找了古典的大美女當模特,而且每個月上新二三十款,直接導致紅館旗袍有1000款旗袍的大局面,反倒整個店鋪沒有原來的味道,消費者也完全“被消費”。
直到有一天,鄧麗元打開一本《當代設計》雜志,她被一張圖瞬間驚醒。一個女孩穿著白色的旗袍,一頭短發,抱著腿蜷縮在角落里。鄧麗元恍然大悟,旗袍是穿給自己的,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感覺。
旗袍恰恰是需要用心去做,一旦把旗袍做得太快太商業,也就失去了旗袍原有的心境了。“賣旗袍就不能用快時尚品牌的方式去賣,只能用符合旗袍本身性格的方式。”此時的紅館已經越陷越深,鄧麗元只能拉著紅館趕快往回跑。
從2011年10月開始,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紅館旗袍都沒有再上新。鄧麗元都在潛心設計1930系列旗袍,完全根據古董旗袍的原樣仿制,從肩型、面料都十分到位。為了能深入的了解民國旗袍,她拜訪了眾多旗袍文化名家,更是有一位旗袍收集愛好者將一件民國旗袍的精品送給紅館,
“我自認為,1930系列在兩三年內是不會被超越的。”鄧麗元對1930系列的衣服太追求完美,每個月都說下個月上新,但是一拖再拖。
在北京,紅館旗袍總是接待著絡繹不絕的消費者,從線上走到現實中的試衣。2012年3月,鄧麗元將紅館旗袍的體驗店開到了北京的建外SOHO,即使為了提升線下體驗感,又是希望吸引一群更精致的客戶群。
既然要走高端路線,就要把每個細節都考慮清楚。
鄧麗元夢想著從源頭開始做,每個月蠶絲的品質都不一樣,溫度、濕度、陽光都會對品質有影響,紅館希望用最好月份的蠶絲再根據要求制成面料,實現完全定制。以香云紗為例,十月份的品質最佳,今年紅館旗袍便嘗試朝這個方向努力。
在未來,紅館旗袍的標簽上可以看到,哪里養的蠶,幾月份的蠶絲,這樣的旗袍才會是真正的高端定制。
客戶在哪里?是所有定位高端店鋪的最大困惑,而旗袍的特殊性,讓鄧麗元清楚地知道這是一群怎樣的客戶,只要能做出她們想要的產品。
共同的尺寸困境
如果說旗袍線上銷售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答案一定是尺寸。
雖然在購買時,買家會提供三圍,但往往買回家后未必合身,因為每個人的身材比例不一樣,而旗袍最講究腰線的高低,如果沒有到實際的腰線,穿起來比例肯定不對。
還有不少客戶在量尺寸的時候,并不知道怎么量,往往量出來的三圍尺寸和身高體重是相矛盾。
因此,尺寸的難把握,直接使得旗袍的退換貨率高。對此,茉茉家也表現得十分無奈,退貨率一直在10%—15%之間徘徊。而且就簡單的尺寸,需要來回的換貨,這個過程中會耗費很多人力物力財力,這個困難是旗袍線上店永遠無法避免。
客服一般都會建議消費者寧可買大也不買小,略微大便可以自行修改。但并不是所有的客戶都愿意把衣服拿到裁縫店修改,甚至有客戶評論說,原本好好的一件衣服,只是大點而已,裁縫店改完后連版型都不對了。
吳慜潔經常會在微博上收到私信,希望能介紹當地比較好的裁縫。由此她想做一件事,在各個城市,能由買家收集靠譜的裁縫信息,再公布在店鋪中,讓買家可以根據需要去找。“雖然不知道實際操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但如果可以解決尺寸的問題,客戶選旗袍的時候就不用糾結了。”
目前,茉茉家的尺寸按4cm一個檔次劃分,一般會建議買家買大不買小,再去做些微調。而那些真正喜歡旗袍的消費者,并不要求旗袍貼身穿,旗袍這種意境,只有穿的人自己懂。
茉茉家的旗袍都是現貨,因此庫存的壓力大,從尺寸上分為五檔,從S碼到吳慜潔L碼,從長度上分為短款和長款,短款為85—95cm,每隔5cm為一個檔次,而長款從110—140cm,每隔10cm為一個檔次。如此一來,茉茉家的SKU不可小覷。
而且茉茉家的面料基本屬于定制,還需要有面料的庫存。
由于尺寸復雜,鄧麗元認為客服的流失對于旗袍店鋪影響較大,每一個客服不僅需要培訓尺寸知識、面料知識,而且面料不同號型選擇也都不同,這些都需要前期培訓。而且即使消費者告訴客服三圍尺寸,也需要客服根據經驗判斷尺寸,因為每個人的體型各種各樣。
熟練的客服只需要聊兩句,便知道客戶是否會量尺寸,并且可以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提出意見。所以一旦客服流失,培養新員工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這也是限制店鋪發展的原因之一。
聽從內心的聲音
從亞麻裙到亞麻旗袍,客戶仍然有很多重疊。
這些老客戶陪著茉茉一走便是4年,直到現在她們偶爾還會告訴吳慜潔,很想買以前的亞麻裙,甚至用“茉茉家的裙子就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方式來鼓勵吳慜潔。
為了平衡這些老顧客,茉茉家便開始少量的涉足亞麻裙,只要量少,不覺得有價值,便沒有抄襲。
如今,在茉茉旗袍每天的訪問中有40%左右是來自老客戶。她們只要上新品,甚至不用看細節圖和評價,就能夠直接下單,她們已經對吳慜潔充分信任。
而吳慜潔對茉茉旗袍只有一點要求,即使做同樣的產品,每年都要有所進步,汲取前一年客戶對產品的評價和要求做改進。
吳慜潔沒有把茉茉旗袍的消費人群進行一個精準的定位,她覺得旗袍不限制年齡,小到十幾歲的學生,大到做外婆都可以,只要選擇不同的花色就能適合不同的年齡。旗袍已經屬于細分領域,沒必要再從年齡上把人群再細分。
吳慜潔會經常讓身邊不同的人試自己設計的產品,可能是媽媽,也可能是客服中身材并不標準的,看看是不是能把氣質提升。所以,吳慜潔沒有人為的把旗袍分年齡層。
在設計的過程中,她沒有根據基本模特的身材去做旗袍,而是更多的考慮客戶群的需求。很多客戶擔心手臂太粗,所以她就設計基本的短袖,盡可能的修飾她們的缺點。
茉茉家并沒有具體的上新時間,完全憑吳慜潔能不能找到靈感設計出自己喜好的產品,一款看似簡單的旗袍,需要反復的嘗試,選顏色、選面料、打版樣,都需要不斷的嘗試,可一旦嘗試成功,就變成了廣為抄襲的產品,這讓吳慜潔顯得很無奈。
無論是吳慜潔還是鄧麗元,都有一個共性,她們不在乎市場上哪些東西賣得好,她們更多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想法,以及對旗袍的理解,通過產品告訴客戶。
她們和純粹做商業的店鋪不同,并不希望迎合市場,而是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口味一致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也在尋找這樣的品牌,為她們創造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旗袍,大家都在過程中尋找彼此,消費彼此。
旗袍賣家根據自己對于旗袍文化的理解設計衣服,而后,消費者則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尋找合適的旗袍。產品而不是營銷,才是這個行業爭奪消費者最有力的武器。不管是紅館還是茉茉,她們所能做的,就是繼續走在消費者前面,不斷地引導和發現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讓自己真正有一天能夠成為旗袍行業的代名詞。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