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恰逢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成立20年,也是時尚傳媒集團成立20周年,由兩者聯合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辦了“時代映像-中國時裝藝術1993-2012”展覽,以設計師和他們作品的視角,展示了中國時裝及中國社會的發展�!�

“時代映像-中國時裝藝術1993-2012”展覽現場。

邱昊《SERPENS 巨蛇座》

習景凱《The Mirror Totem》
2013年,中國時裝的關鍵詞是“梳理”與“回顧”
今年恰逢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成立20年,也是時尚傳媒集團成立20周年,由兩者聯合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辦了“時代映像-中國時裝藝術1993-2012”展覽,以設計師和他們作品的視角,展示了中國時裝及中國社會的發展。
事實上,近20年來,中國服裝業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使本土化設計變得國際化同時又保留中國時裝設計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獨立性”的問題,從20年的中國時裝回顧展覽到中國日前結束的中國國際時裝周,對傳統文化的應用和挖掘都是重要的看點。
傳統文化是中國時裝設計師的創作動力和靈感源泉,中國時裝對傳統文化藝術有著一種深厚的情結與關聯,這種情結與關聯和社會背景、傾向以及國際大背景的變化、不同階段下審美文化觀念的轉變相關。
中國元素一直是中國時裝發展這20年里的國際時尚看點,中國設計師對傳統的鐘情和設計探索從未中斷,許多設計師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為使命,他們的設計使傳統工藝和材料經過傳承和改良而獲得新生。
張志峰《杯中羅綺》
張志峰的NE·TIGER以能象征中華民族獨特符號和標志的“華服”為出發點,推崇中式婚禮服。張志峰研究了禮服的大婚、大典、大禮,將其中的婚禮服作為華服的一部分梳理出來,運用“寸錦寸金”的云錦、四大名繡、四千余年歷史的“織中之圣”緙絲、結繩絕藝、有3000多年歷史的羌繡藝術等手工絕藝,除了漢族的服裝藝術之外,還汲取了漢、藏、苗、傣、彝、納西等50多個民族的服裝藝術元素,兼容并蓄,巧妙地將各個民族的服裝文化融會貫通,用西方的立體剪裁勾勒和襯托中國傳統服飾的內涵和神韻,體現了民族融合與中西結合的理念。
郭培《云肩翹擺》
郭培的高級定制則融合精湛工藝和創造力,將傳統刺繡藝術、民族紋樣、飾品工藝以及古老的習俗與典故融會于她的“新娘裝”中,并使用纏繞式、圍裹式、上下分身式以適應不同身材,郭培說:“如果一個女孩一生只擁有一件定制服裝,那么我希望是我設計的嫁衣。中國嫁衣比起婚紗,更適合中國人的氣質,精致得能讓女孩在一生最美的時刻留下永遠的回憶。我的‘嫁衣’系列很多材料都要不斷地尋找,比如以前給皇帝繡龍袍的金線已經失傳了,我用的是日本的金線,沒有那么耀目,更加溫婉。在國外,婚紗是可以傳承的,而我做的嫁衣,也希望能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勞倫斯許的高級定制則以傳統技藝演繹時裝藝術,他的經典代表作“龍袍”,融入時尚元素,讓中國傳統圖騰變成最時尚的代表。刺繡和云錦是他最鐘愛的民族精髓,他用“立體繡”、“盤金繡”、“京繡”、“彩金繡”、“黯花云錦”、“純金云錦”等傳統織繡技藝來表現絢麗華美的時裝視覺效果,給巴黎乃至西方定制界帶來了中國風,使設計既復古大氣、奢華唯美,又讓古老的手工藝術在當今的時裝設計中得以傳承。
“在傳統中尋找本土設計的根本,關鍵是在理解傳統的基礎上,將傳統重置于當代文化之中。”“時代映像-中國時裝藝術1993-2012”策展人劉君說,“創作具有民族性的現代服裝不僅僅是在形式上追求造型、紋樣、裝飾工藝的運用,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內涵和情趣上做設計體現。”
時裝專欄作者夏商則認為,中國設計師把傳統文化應用到設計中,可以歸納為“寫實派”和“寫意派”:傳統寫實型側重引用傳統的形式,并從中加以創造和發揮;而寫意型的設計則側重意蘊的表達,對東方文化進行思考和再梳理,從傳統中提煉意蘊精髓運用到設計表現中。
聲明:《中國時裝20年的本土化與國際化》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63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