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說美國人好中國服裝是獵奇,那老大帝國英國人的喜歡,倒更多幾分真心;尤其是新興的旗袍,頗合于崇尚古典風韻的英國。而且英國人會真正把中國服裝穿起來,走出去。如果說東服西漸有些牽強,那么上海摩登風靡南洋,倒是聊以自慰。…
如果說美國人好中國服裝是獵奇,那老大帝國英國人的喜歡,倒更多幾分真心;尤其是新興的旗袍,頗合于崇尚古典風韻的英國。所以《婦女月報》1936年第1期《英婦女風行中國服飾》,重點是推介旗袍,稱英國某一新裝雜志,特出一冊“中國衣”專號;各婦女雜志與新裝刊物,都是每期至少有一二頁,專論中國式的旗袍、披背等等。而且英國人會真正把中國服裝穿起來,走出去。如在夜總會中,就會出現不少穿著中國式的妃紅的、黑綠的、菜青的,或是橙黃的繡花旗袍的女子,而不像美國女子只是照照相,擺擺樣。據說,還有英國女子特地覓購中國的二英寸闊的花邊,釘在自己的服裝上。平跟的緞面繡花女鞋,也大為倫敦婦女所歡迎,職業婦女紛紛購買,圖的是行走便利舒適。
英國人之喜歡華服,這種風尚的胎動,源于中國當局在倫敦辦了一場中國文物展覽,一下震住好古的英國人,使其對中國的古文化,“有了一種意外的認識,暫時的停止了‘發辮’、‘小足’、‘土匪’、‘抽大煙’等喧擾,而一致地贊嘆中國美術的偉大之處。同時,還都以家中放幾件中國古玩,身上掛上一些中國飾物為榮”。此外,中國貨的價廉物美,也是重要的推手,如每雙鞋,只賣八仙令至十二仙令左右,喜不喜歡都可以買兩雙回去玩玩。
相對而言,老美玩的,就像它的好萊塢,要花哨一些。后來他們祭出奇招,邀請中華文化的象征人物———世襲衍圣公、國民政府參政員、年僅二十九歲的孔德成,赴美研究推廣華服時裝。不過,這衍圣公投美國人所好,與美國人一道研究婦女時裝,并且還說:“美國女人現在所穿的服裝,在中國千余年前就風行了!”而且引經據典,多方引證,使美國人敬佩其學問淵博,“為中華服飾文化大大地長了臉”。但反諷的是,“這位小圣人一向對服裝很注重,他在國中就不喜穿長袍馬褂,平常著的都是西裝革履,這等道地的‘夷服’,不知他亦有所考據,是否中國在幾千年前就風行了?”(《大地周報》1947年第103期原子《孔德成在美研究時裝》)
如果說東服西漸有些牽強,那么上海摩登風靡南洋,倒是聊以自慰。時人記錄說:“近年來女子采用旗袍(初稱‘上海裝’者)逐漸加多,各處有同樣的趨勢。在東印度,特別是建源公司所經營的國貨展覽會(泗水與三寶隴)以后,‘上海裝’逐漸地普遍”;可見,上海還是堪做國際時尚中心的。
聲明:《周松芳專欄:民國衣冠 英倫愛旗袍》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66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