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人的禮服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就像西方人結婚時穿婚紗,宴會時穿晚禮服,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那我們該穿什么?很多人認為是旗袍、唐裝,但它們畢竟是由單一民族衍生而來,只是中國服飾文化的一個側面,是一個時期和階段的產物。…
常年鉆研歷史和國學的張志峰總是喜歡回過頭去尋找本土時尚的終極答案。在剛剛舉行的中國國際時裝周(2014春夏系列)上,張志峰出人意料地用“元代”傳統元素來嫁接高級定制。同時,云錦、緙絲這些“精貴”之極的面料材質還出人意料地與絲絨、皮草、蕾絲做了創新式的結合。在張志峰三十多年的奢侈品設計生涯中,向傳統攻堅成了一個恒定的主題。重拾傳統,這似乎也成為近些年中國設計界的最大趨勢,然而,其間要耗費的財力和精力絕非一般人可以承受。
名媛的百寶箱
記者:這次時裝周你的作品是以元代為創作基礎,“元”在服裝設計上是個稍顯生僻的歷史概念,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
張志峰: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人的禮服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就像西方人結婚時穿婚紗,宴會時穿晚禮服,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那我們該穿什么?很多人認為是旗袍、唐裝,但它們畢竟是由單一民族衍生而來,只是中國服飾文化的一個側面,是一個時期和階段的產物;無法涵蓋56個民族的豐富文化,也不能完全承載起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厚重。我是學歷史的,喜歡回過頭從歷史中尋找答案。過去幾年中,我們做了“唐·鏡”、“華·宋”的主題服飾。唐代是取李世民和魏征的典故用了一個“鏡”字。宋朝則選取人民崇文尚德,人人愛花的意境。今年的“元”是一種延續。《易經》說,“大哉乾元,萬物茲始”,“元者,始也。”元代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統一中原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各民族文化融合最鼎盛的時期,與西方的文化貿易往來也十分頻繁,當時的官方語言就有5種。我覺得肯定有很多文化可挖掘。有人認為,這次的“元代”探尋,是“打開了名媛祖母的百寶箱”,重拾了很多散落在歷史中的經典元素。這些主題都是意在設計出能夠蘊含中國文化精髓的服飾,我稱之為 “華服”。
記者:對“元”的挖掘難度大嗎?
張志峰:每次挖掘都是一次考驗,因為我們不僅要對中國服飾文化復興,還要新興。每年我都會組織設計師去各地采風。今年我們前往內蒙古和山西多地采風,設計師從元青花、元圖騰、馬鞍、金飾等藝術中汲取了創作靈感,再現了元朝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色彩上選用了清淡雅致的藍、白為基調,象征廣闊的藍天與白云。面料以“寸錦寸金”的珍貴云錦及緙絲為材,創新結合絲絨、皮草、蕾絲。工藝上我們首次運用視覺效果立體逼真的絲帶繡,以體現那個時代多元化的文化特征,還將刺繡、剪紙、印染、珠繡等傳統技藝也匯集于作品中。因為有了“元”的靈感,今年的發布會上男裝比重有所增加。華服的男裝要突出氣魄剛健,這與元代雄渾豁達的時代特征不謀而合。比如,我們把中國的傳統火紋、鎏金、青花龍紋與西服、燕尾廓型做了融合,呈現出簡潔硬朗的線條感與立體感。
記者:重拾傳統是近些年中國設計的一大趨勢。但要找到獨一無二的傳統元素,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精力,而且要與現代設計結合,難度很大。
張志峰:我們要克服的難題有很多,但國外同行似乎已經先行一步。比如緙絲,這種工藝在中國已幾近失傳,我在中國幾乎沒見到過,但幾年前卻在日本看到了。緙絲可以保留三千年之久,但它的工藝非常慢,同樣是一平方尺大小的繡片,刺繡要十天到半個月,云錦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而緙絲要花費三到四個月時間。所以,緙絲被稱為是“織中之圣”,是國寶級的織造工藝,故宮里很多收藏品用的都是緙絲工藝。緙絲的織造在日本已經找到了適合自身特點的經營模式,但我們自己卻忽視了,更沒人把它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中,因為沒有了需求也就不會有人愿意學這門手藝。我花了好多年時間找到了兩位“國寶級”的緙絲織造大師,創制出了融匯7種緙絲工藝的《鸞鳳雙棲牡丹》華服,珍藏在首都博物館。其他的傳統手工藝也都會經歷一個艱難的挖掘過程,比如蘇繡、云錦。當時我們在蘇州尋訪了20多位老藝人,她們都是自幼便開始學習刺繡,最長者已有95歲高齡,歲數加起來總共有 1572歲,可謂是“千歲繡娘”。這些人不會畫畫,有的連字都不會寫,可她們就是有刺繡的靈氣;她們有的穿針都不用眼睛看,拿手一捻就穿好了。由這些老工藝人來參與完成我們的華服,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定格。
傳統審美情操的現實意義
記者:有業界人士認為,國際時裝界對于中國元素的認可和喜好,也是有條件的,比如要中西合璧,最終以西方的整體審美為導向。你怎么看?
張志峰:中西方審美觀念肯定存在差異。而對于外在審美觀念的異同,還是應該從內在的文化根基上去尋找答案。西方的時尚特點是基于他們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形態等多方面的外在反應。而中國的時尚更多的根植于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意境之美。無論詩畫,甚至服飾都注重飄逸靈動,清麗淡雅,更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使得中國時尚特點帶有一種詩人般的氣質。比如這次的元代元素的運用,就是把許多傳統工藝與簡約、強調立體廓形的國際流行趨勢結合起來。
記者:有人認為,目前說中國設計師崛起顯得為時尚早,你怎么看?
張志峰:文化的斷層和國民素質的影響導致中國的時尚產業起步比較晚。中國的時尚品牌比起世界舞臺上活躍的已成熟的諸多品牌還有不足,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完善和發展。但是中國人對于“美”從不陌生,中國設計師對于“美學”的東方性的獨特見解也從未消亡。如果說西方像個清新可人、笑容明朗的少女,那么中國就是一個經歷了人生跌宕后意氣風發的青年,中國的時尚負載著傳統文化的厚重精神,正在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聲明:《張志峰:重拾傳統之美》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71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