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異彩紛呈的民服、品秩有序的官服、雍容華貴的旗袍、氣派威武的甲冑、別致美觀的旗鞋、琳瑯滿目的佩飾……這些只在古裝戲里看到的華美服飾,目前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一百三十二件具有典型滿族服飾特色的藏品,向觀眾全方位展示了滿族服飾的民族特徵和地域特徵。…

紫地繡花鑲邊女夾袍
異彩紛呈的民服、品秩有序的官服、雍容華貴的旗袍、氣派威武的甲冑、別致美觀的旗鞋、琳瑯滿目的佩飾……這些只在古裝戲里看到的華美服飾,目前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一百三十二件具有典型滿族服飾特色的藏品,向觀眾全方位展示了滿族服飾的民族特徵和地域特徵。
“旗裝雅韻─清代滿族服飾展”由廣東省博物館和吉林省博物院共同主辦,分為“異彩紛呈的民服、品秩有序的官服、琳瑯滿目的佩飾和八旗士兵的甲冑”四個部分,既展示了滿族服飾的豐富多樣,同時也從服裝紋飾的規定限制中,反映了社會的等級森嚴。
旗袍演變自滿族服飾
今天人們常說的旗袍,誕生于二十世紀初葉,盛行于三、四十年代。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穿在髮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很難想像,旗袍是滿族長期騎射生活所形成的服裝之一。
清初,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統治者為鞏固其在全國的統治地位,三令五申,強制廣大漢族軍民“剃髮易服”,以滿族長期騎射生活所形成的旗袍、馬褂、箭袖、旗鞋、剃髮垂辮來取代漢族自古形成的寬袍、大袖、蓄髮、綰髻的傳統裝束,這種服飾就成為清代滿族服飾發展的“藍本”。
清代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是服飾歷史上繼“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后的第三次突變。盡管在清代服飾的演變和發展中,也吸收了漢族服飾的某些特點,但在清代整個服飾的發展當中,仍沒有離開過滿式衣冠的結構和風格。清代滿族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服飾,是中國服飾百花園中一支奇葩。
滿清男人也穿松糕鞋
經常在電視上看古裝戲,清宮女子穿?厚厚的“花盆底”鞋子,走起路來婀娜多姿。原來,滿族女子素有“金頭天足”之稱,天足即指女子不裹腳。清代滿族女鞋稱為旗鞋,是將木跟鑲在鞋底中央,一般三寸多高,多用白布將整個跟身包裹起來,在鞋幫、鞋面用刺繡或穿珠等方法修飾。鞋跟的形狀有的形似馬蹄,叫“馬蹄底鞋”;有的形似花盆,叫“花盆底鞋”。
不僅滿族女鞋很有特色,男士的鞋子也別具一格。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展出的男鞋淺口、細長,最突出的是厚厚的鞋底,與現代女子的松糕鞋非常相似。工作人員介紹說,清代滿族男子原以穿靴為主,一般旗人都穿?尖頭靴,以便于馬上騎射。后來受漢人影響,滿族人也漸漸開始穿鞋,但滿族人所穿布鞋與漢族有所不同,滿族人穿的布鞋底厚,鞋頭多繡云捲紋。
展覽至十一月二十五日結束。
聲明:《旗裝雅韻 廣東博物館滿清服飾展》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63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