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旗人之袍稱之“旗袍”。依稀記得當年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張曼玉曼妙的腰身裹在華麗的旗袍里,風韻千般,驚鴻一瞥間,直叫你心生嘆啘。后來臺灣導演王子又以一代旗袍大師林文宣為題,專門拍了一部叫《旗袍》的電影,再度引燃國人的旗袍熱。…

東北服裝的款式變化可追溯的年代雖然不長,但終究與其他各地血脈相通,特別是中原文化的浸染,要論地域特色,滿族旗袍那是繞不過的。
旗人之袍稱之“旗袍”。依稀記得當年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
張曼玉曼妙的腰身裹在華麗的旗袍里,風韻千般,驚鴻一瞥間,直叫你心生嘆啘。后來臺灣導演王子又以一代旗袍大師林文宣為題,專門拍了一部叫《旗袍》的電影,再度引燃國人的旗袍熱。
其實,這一被譽為“國服”的旗袍最初并非女性專屬,民國時期滿族男女老少共著。四季同一樣式,僅從單、夾、皮、棉上做以區分。某種意義上,后來的連衣裙可視為旗袍的變異。有人考證,旗袍也并非源于清代,它的形成,同樣凝聚著幾千年民族文化的積淀。
滿語稱旗袍為“衣介”。箭袖因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平日挽起,放下可御寒。我們在宮廷戲中經常看到,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要行一種“放哇哈”的禮節,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后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云師傅早年做過旗袍無數,她的手藝映照出新民胡同昔日的市井格調。這種對身形格外挑剔的款式,并不適合四肢活動,所以也只作為禮服,專為特定日子或特定人群而制。用云師傅的話說,華麗但不實用。
我們總是能從一些電影里發現流行的線索。上世紀八十年代,長影有部片子叫《街上流行紅裙子》,這還是我國第一次直接以時裝為題材的影片。人們霎時眼前一亮,演員姜黎黎身穿紅裙子的形象,至今令許多人記憶猶新。那一年的長春,街頭裙裾翩躚,裙裝一時風靡。
萬慧云師傅當年在清明街開成衣鋪,這些她再熟悉不過。74歲的她還能清楚記得一部電影給她生意帶來的火爆,她激動地形容“那年的裙子做海了。”
和劉師傅一樣,萬師傅的手藝純粹是自學得來。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在新民胡同做活,當時還在電機廠上班,下班后去別人的服裝店取活,晚上回家做。有個張大爺開的服裝店挺有名,他的活也多。一條褲子做工才一塊七,上班月工資才20元,每月一般能做10條褲子,也是一大筆收入。
后來又去國貿、百貨大樓,因為這些地方都有面料專柜,早年有面料的地方必有做成衣的,也是一種產業銜接。最后落腳清明街上,樹起了自己的牌子“百花制衣”,那是1982年。提到“百花”,萬師傅臉上難掩自豪,“那一帶的老街坊都知道,清明街上第一家。”
還好,萬師傅的手藝三女兒徐艾莉繼承了下來,從17歲跟著母親學藝,徐師傅也干了30多年。只是服裝店因清明街拆遷挪到了北方市場,但一直沿用母親創立的“百花”。如今母親年事已高,她獨自挑起大梁,偶爾母親也會來店里坐坐,感受一下量體裁縫那些單調卻新鮮的迎送客套。她說干了一輩子,到老還是喜歡。
徐師傅對服裝的理解比她母親又進了一步,明顯感覺與國際潮流的靠攏。她反復強調一點,服裝定制未來的趨勢,一定不是現在這樣低端化的需求,而應該成為富人的專屬,因為這種個性化需求所付出的成本,遠遠超出流水線上的批量生產,更重要一點,這是量體裁衣,精準度也更高。
正巧有位特體顧客拿布料詢問,徐師傅根據他的體形特點為他設計了一款短風衣,他欣然同意。顧客一邊配合量尺一邊調侃自己的體形,并抱怨買不到合體衣服。200元的手工費顧客并沒覺得貴,他說去大商場看過,一件差不多的風衣至少要1000多塊,定制連工帶料才500元。當然,關鍵還要看師傅的手藝。
說到流行,徐師傅認為服裝的魅力就在于千變萬化,任何時候都會有新的流行,但有些根本的東西會一直保持。比如眼下她剛做的這件風衣,就是“大地風衣”的改版。上海大地風衣的飄逸與簡約,獨具一格的都市風情,尤其為白領女性所鐘愛。再比如《追捕》里杜丘穿的M65風衣,豎起的領子簡直酷斃。品牌與明星,始終是最能制造流行的元素。還有《血疑》之后的日本原型,韓劇之后的韓版。
徐師傅對流行款式有極高的敏感,顧客打她眼前一過,她都能迅速捕捉到流行的氣息,并能臨摹出樣子,大品牌的服裝款式,她能仿得一模一樣。難怪同行們都要高看她一眼。
東北人穿衣照比南方有更多選擇余地,因為這里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會有流行的主打,季節與季節之間的過渡,也不會那么突兀,更細化出一些兩相兼顧的新式樣。
聲明:《款式與流行 旗袍雜談》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72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