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身穿旗袍的女子總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那種或端方典雅或氤氳妖嬈的姿態(tài),總能將東方女子的溫婉柔美勾畫得恰到好處。本月,深圳博物館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共同推出“衣襲華美”百年旗袍展,細說旗袍百余年來的前世今生。…

身穿旗袍的女子總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那種或端方典雅或氤氳妖嬈的姿態(tài),總能將東方女子的溫婉柔美勾畫得恰到好處。本月,深圳博物館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共同推出“衣襲華美”百年旗袍展,細說旗袍百余年來的前世今生。
深圳博物館的二樓,在幾十平方米的空間里,旗袍從最初滿族女旗人身上那寬大硬朗的袍裝,倏地就穿越了百年時光——從華麗繁復的清代旗袍,到清新簡約的民國旗袍;從變化多姿、燦若繁花的30年代海派旗袍,到如今前衛(wèi)混搭的旗袍時裝……
漫長的歲月,旗袍在滾滾的歷史煙塵里一路演變而來,百余年間的文化融合與時代變遷,就隱約地藏在那些忽長忽短的衣袖、時高時低和或繁或簡的飾物之間。
起源
清朝:說不盡的繁復華貴
旗袍最初源于滿族旗女之袍,衣身寬大,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袍長至腳踝。作為只有八旗女性才能穿著的袍衣,旗袍自然擁有了顯示身份的作用,因此裝飾繁縟就成了清代旗袍的一大特點,隨著清代手工藝的日漸繁榮,旗袍的面料、裝飾也越來越華麗和繁復。
到了咸豐、同治年間,旗袍裝飾的繁復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甚至有的旗袍完全被各種裝飾、刺繡所淹沒,以至于已經無法看清面料的最初樣貌。
當時旗袍的主要裝飾手法有鑲、滾、嵌、補、貼、繡等工藝,多在領口、袖端及衣襟等處鑲以花邊。到清朝中后期,鑲邊和滾邊等裝飾越鑲越闊,法時人稱“大鑲大滾”或“寬鑲密滾”,少則一二道,多則十八道(即“十八鑲”),衣面上也以彩繡越多為越時尚。
與漢族服飾相互融合是清朝旗袍的另一大特點。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可以窺見當時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而到了清朝后期,也出現(xiàn)了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風潮。
漢族女子自古以來就是“三綹梳頭,兩截穿衣”,而到了晚清,最基本的形式仍為上衣下裙或者上襖下褲,而滿漢女性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為旗袍的演變提供了更多樣的可能,也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變化
民國:曲線初露的小清新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傳統(tǒng)禮教與風化觀念被丟棄一旁。風氣的開化使得剪短發(fā)、易服色成為這個時期人們心目中的壯舉。
隨著傳統(tǒng)禮教的崩壞,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也被打碎,與此同時,女子開始走出閨房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也要求服裝更加實用和輕便。于是,旗袍一掃清朝的矯飾之風,趨向于簡潔淡雅,注重體現(xiàn)女性的自然之美。
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國人開始懂得和敢于欣賞人體自然的曲線美。而旗袍的最顯著變化則是袖口和腰身變窄,在更輕便、適合女性活動之余,也更能體現(xiàn)女性特有的柔美曲線。
這個時期的旗袍,總體風格是既開放又有些封閉。
民國初年,穿窄袖旗袍、水蛇腰、襟邊袖口鑲玻璃水鉆、修眉俊目便是上海女子當時最時尚的形象。
到“五四”之后,青年女子開始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穿不施繡紋的黑色長裙,也不著首飾,整體感覺非常樸素。這就是當時特別流行的“文明新裝”,它折射出這個時期知識分子受到開明教育以及學校崇尚的簡潔樸素。
鼎盛
30年代:中西合璧的摩登范
近代上海開埠以后,隨著西方禮俗的東漸,上海的社會風俗與來自歐洲的異域文化相交融,催生出上海都會新的生活方式。在衣著方面,旗袍的變革與流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現(xiàn)象。
在號稱“十里洋場”的大上海,旗袍最初的形象與“驚艷”一詞絕無關系。從“暖袍”、馬甲旗袍到倒袖旗袍,旗袍似乎一直沒有脫去“老氣”的特質。而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則是“風氣所趨,人人好異”,這種普遍的“求異”使新奇和個性逐漸流淌于旗袍的血脈中,旗袍不斷脫胎換骨,改造和創(chuàng)新更加頻繁,
首先,旗袍的形式受到西方立體服飾造型的影響,開始向立體結構轉化,收腰、收省等手法開始被大膽地運用到旗袍的制作中,顯現(xiàn)女性體態(tài)之美。比如,領子的設計,先是崇尚高領,后來又流行低領至無領;袖子時而長過手腕,時而又短及露肘;兩邊開衩很高,腰身變得極窄,這類更合體的設計,彰顯出女生的體形曲線。
而隨著海禁的開放,前所未見的嶄新面料從國外大量涌入,令旗袍的面貌也千變萬化。
旗袍的風格也趨向多樣化:墊肩雙襟絹花裝袖旗袍,衣長較短,較為通俗,多為當時普通女子穿著;無袖緊身前開衩旗袍衣身較長,比較適體,多為思想比較解放的女子穿著;織錦緞無袖雙襟旗袍,衣長可長可短,上乘高貴,多為經濟富裕女子穿裝。
當時,一般旗袍開襟都用暗扣,外表用花扣裝飾。所采用的圖案多為龍、鳳、孔雀、福、壽、喜、吉祥等圖案,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體現(xiàn)東方女性服飾和藝術美。
20世紀30年代,旗袍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作為一種中西合璧的新穎時裝,此時的旗袍更加凸顯出東方女性的柔美曲線與含蓄典雅的傳統(tǒng)美,一時成為引領全國的時尚風潮,是當時中國女子最為時尚的服裝。
回到當下
傳承:歷久彌珍的文化記憶
在尊崇文化的當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記憶正在悄然回放,而尤為適合展現(xiàn)中國女性的體形和民族氣質的旗袍,正在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今天,在穿著T恤和牛仔的人群中,也會看到上穿短樣式旗袍,下配牛仔褲等各種混搭。對這些嘗試者來說,一襲旗袍的裝束不僅是一種別致,還是品位和格調的標志。
此次的“衣襲華美”也展出了近幾年來旗袍設計師們的作品。它們中有的采用了青花色調、手繡等復古元素,將古典發(fā)揮到極致;有的吸收了西方禮服的精髓,婀娜高雅卻又簡約不拖沓;有的則融入了牛仔風格,混搭時獨特別致也異常搶眼……
而近年來國際T臺上,也出現(xiàn)了旗袍等越來越多的中國風元素。連皮爾卡丹等國際設計大師都曾說:“在我們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靈感來自中國旗袍。”而近十年來隨著國服旗袍越來越頻繁地以新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它所贏得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中國設計師在國際T臺上嶄露頭角,也使中國元素更為時尚優(yōu)雅,旗袍作為中國最具有特色的服飾代表,被設計師們一再地重新演繹,從古老的歷史之中綻放出新的花朵:2008年,旗袍設計師郭蓓為北京奧運會設計了華麗而脫俗的頒獎禮儀小姐旗袍;2010年,范冰冰在戛納影展上身著明黃色的“東方祥云”亮相,讓世界再一次領略到了中國旗袍的風采……
聲明:《褶痕處的歷史云煙 華美旗袍衣襲百年》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fā)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73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