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91年,由葛優、呂麗萍等主演的《編輯部的故事》播出。作為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該劇不僅創下萬人空巷的收視盛況,更以前所未有的幽默調侃、針砭時弊被業界視為開拓中國電視美學品格之作。時隔22年,由當年的總策劃鄭曉龍執導的《新編輯部的故事》即將于4月20日上星播出,勾…
1991年,由葛優、呂麗萍等主演的《編輯部的故事》播出。作為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該劇不僅創下萬人空巷的收視盛況,更以前所未有的幽默調侃、針砭時弊被業界視為開拓中國電視美學品格之作。時隔22年,由當年的總策劃鄭曉龍執導的《新編輯部的故事》即將于4月20日上星播出,勾起了人們對東寶、戈玲的回憶。本期解讀將帶大家回顧“老編輯部”里有趣的人和事,重溫記憶中的八零年代。
【人物篇】六大主演:勾勒八九十年代知識分子群像

《編輯部的故事》六大主演
在《編輯部的故事》熱播的那個年代,“新聞民工”這個詞尚未出現,“媒體從業者”還是文化精英、體面職業的代名詞。在《人間指南》雜志社里就有6個年齡不同、性格迥異的編輯,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優缺點,但都古道熱腸,湊在一起組成了一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知識分子的群像。
李東寶(葛優飾)——犀利男文青
李東寶,滿嘴實話的攝影記者,渾身上下充滿了冷幽默的喜感。別看他其貌不揚,但他微禿的腦袋思想前衛,是雜志社里最有想法的人。遺憾的是,盡管東寶出口成章、字字珠璣,末了也沒感動女同事戈玲,無緣抱得美人歸。
戈玲(呂麗萍飾)——傲嬌女文青
戈玲打扮時髦、個性十足,斗起嘴來機靈不輸東寶。盡管被老同志列為“不靠譜青年”,戈玲也能毫不在意地堅持做自己,是心高氣傲的文藝女青年的典型代表。
余德利(侯耀華飾)——江湖大哥大
余德利聰明圓滑,有經濟頭腦,甚至帶有一些市井江湖的習氣。看似離一個知識分子的形象有點遠,但在幾次雜志社的風波里,他處理問題都頗有見地,不怕往身上攬責任,有擔當。
牛大姐(童正維飾)——三觀正保守派
牛大姐快人快語、嫉惡如仇,言必要“政治正確”,堪稱全雜志社三觀最正的編輯。不過,作為老同志,她難免思想守舊,動不動就愛上綱上線,沒少挨東寶、戈玲和余德利的擠兌。
劉書友(張瞳飾)——辦公室小市民
劉書友工作一絲不茍,但極其摳門、膽小怕事。在雜志社里,他最擅長和稀泥,缺少擔當。他是迂腐、懦弱的傳統知識分子,算是辦公室眾生相中的小市民代表。
陳主編(呂齊飾)——沉穩內斂掌舵人
老陳兢兢業業、認真負責。作為雜志社的掌舵人,別看他表面風平浪靜不喜多言,實則心里很有主意,會不動聲色的觀察每個部下,總是在關鍵時刻拿出重要一擊。
【人物篇】客串配角:黃金“醬油”陣容再難超越

《編輯部的故事》中許多一閃而過的“路人”如今都成了影視界的“大咖”
鐵打的雜志社,流水的“醬油客”。全劇共25集,劇中故事獨立成章,每個故事都有新面孔加入。22年過去,不少當年在劇中客串的演員如今都成了影視圈大腕,如此黃金的“醬油”陣容,恐怕是再難超越了。
馮小剛——造謠者夏雨兆
作為該劇的三大編劇之一(另外兩個是王朔和馬未都),馮小剛(微博)客串了一個喜歡偷聽“敵臺”,在還沒完全搞清楚狀況一知半解時,就四處傳謠的男青年,他演出了造謠者神神叨叨的感覺,喜感十足。
濮存昕——詩人田喬
彼時還一臉青澀的濮存昕(微博)還不是現在電視劇男演員中有名的“少婦殺手”,也不是話劇舞臺上飄逸不羈的李白和縱橫亂世的曹操,他飾演了一位才華橫溢但喜歡裝深沉的詩人,令文藝女青年戈玲一見傾心。
張國立——疑似同性戀者趙永剛
看到里面的張國立你絕對會大跌眼鏡——實在是和他后來的熒屏形象差別太大了——一個被老媽強行押到《人間指南》雜志征婚的娘娘腔,媚眼如絲,細聲軟語,纏上葛優演的李東寶約看電影逛街喂吃東西,把東寶嚇得夠嗆。
劉蓓——歌星雙雙
相貌姣好,氣質溫婉,為了生存和妹妹“唱雙簧”——妹妹幕后出聲她在前臺做口型,但最終因心有愧意,主動公開了真相。這個角色似乎預示了劉蓓后來的戲路——沉穩內斂,不輕易暴發。
馬曉晴——小保姆米繼紅
米繼紅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進城當保姆卻在雇主家當起了主子。馬曉晴將米繼紅的嬌橫、無知演繹得十分到位,頗具諷刺效果。
英達——萬事通馮托
馮托人如其名,交游廣闊,英達飾演的“托兒”四處顯擺自己的人脈,打包票一定讓女文學愛好者的小說刊登到《人間指南》,大忽悠的形象躍然熒屏之上。
梁冠華——廚師王師傅
看到憨厚、樸實,甚至有點憋屈味道的廚師王師傅,你可能很難將其和“神探狄仁杰”掛上鉤,但事實是他們二人的扮演者都是梁冠華。此外,劇中王師傅一顰一笑透著的踏實勁兒和梁冠華的另一個知名角色——“張大民”很像。
于謙——警察甲
于謙演了警察甲,誤將打算英雄救美的東寶、余德利當流氓抓進派出所。劇中,于謙只有一句臺詞“站著!別動!”,同樣是跑龍套,比周星馳在TVB老劇里演的捕快甲強些。
【故事篇】翻開《人間指南》看八零年代流行詞
《編輯部的故事》中每個獨立成章的故事都取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全劇貫穿了許多年代感十足的細節。而今,它們都成為我們溫顧八零年代的線索。
小保姆進城熱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市家庭對保姆的需求激增,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務工,由此引發了勞務市場的糾紛。
劇中,雜志社開辟了為保姆維權的熱線,小保姆米繼紅前來求助。編輯們為她覓得好人家,她卻喧賓奪主,最后被主人趕了出來。
大眾偶像高倉健
1978年,高倉健主演的《追捕》引起了巨大轟動,高倉本人也成為那一代人的偶像,女青年視其為夢中情人,男青年則爭相效仿其穿著打扮。
劇中,因陷入不倫戀而打算自殺的女孩劉曉紅告訴東寶,自己愛上的老師就是高倉健的翻版。
詩歌的黃金時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代詩歌開始流行,涌現了海子、北島、舒婷、汪國真等一批詩人。那一時期也被稱為“理想主義的時代”,年輕人之間流行以詩會友,詩歌成為青年人生活的一部分。
劇中,才華橫溢的詩人田喬為《人間指南》供稿,他深沉浪漫的詩人氣質深深吸引了戈玲,兩人一度關系曖昧。
瓊瑤熱
1981年,瓊瑤小說開始陸續傳入內地。此前,“純愛”在新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幾乎缺席了30年,因此她很快俘虜了大批讀者。隨后,以《幾度夕陽紅》為代表的瓊瑤劇又開始熱播,令瓊瑤熱進一步升溫。
劇中,東寶想趁晚上辦公室沒人洗照片,結果戈玲要看瓊瑤電視劇不肯走,還用“我好難受好難受”的瓊瑤腔打趣東寶。
1999年末日危機
上世紀90年代初,社會上一度傳出“地球毀滅說”,稱地球將在1999年毀滅。這一謠言在普通老百姓中流傳頗廣。
劇中,天文愛好者賈玉言帶著自制望遠鏡到雜志社宣揚“地球毀滅說”,眾人信以為真。實際上,他觀測到的是一枚回收的衛星。
迪斯科
上世紀70年代,迪斯科在美國興起,隨即席卷全球。到80年代,迪斯科傳到國內,成為內地年輕人追逐的潮流,大大小小的迪廳如雨后春筍般在城市里涌現。
劇中,東寶無意間走進一家迪斯科舞廳,看見了歌星雙雙,驚為天人,表示一定要為她拍攝雜志封面。
臺灣老兵返鄉尋親
1987年10月,在國民黨退伍軍人的經年努力下,臺灣當局宣布“榮民兄弟”(退伍老兵)可以返回大陸探親,結束了兩岸近40年不相往來的歷史。那一時期大量臺灣老兵返鄉尋找失散親人。
劇中,一位臺灣老兵在《人間指南》上刊登尋子啟事,結果招來了幾十個“兒子”,經過啼笑皆非的一系列甄別,父子終得團聚。
登報相親交友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些報紙、雜志陸續開辟了相親征友欄目,大受單身青年歡迎。
劇中,戈玲開辟的“鵲橋”版成為《人間指南》熱門欄目,不但每天征友信件如雪片般飛來,還有媽媽帶著兒子登門征友的。
電話入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話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但由于安裝價格高,對工薪階層家庭來說仍是一個“大件兒”。
劇中,編輯們在商量裝電話的事,被前來投稿的女作家誤以為他們是在暗示索要發稿的好處費。考慮到當時裝電話需要5000元,女作家心疼錢包,只當沒聽見。
小結:“老編輯部”針砭時弊得機靈成為經典
時隔22年后“編輯部的故事”重拍,綜合性雜志《人間指南》改頭換面成了時尚雜志《WWW》,世事變遷,電視劇故事、人物隨之發生變動也是無可厚非。老版的口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嬉笑怒罵中恰到好處的針砭了時弊——幾乎都是跟當時的社會民生息息相關的現實性話題。而僅僅從目前曝光的新版片花來看,《新編輯部》卻是透露出泛娛樂化的傾向。那么新版到底會帶給我們一個什么樣的編輯部,能否跟老版一樣成為一代觀眾心目中的經典,答案很快就能揭曉。
聲明:《看老版《編輯部的故事》重溫八零年代》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73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