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趙氏孤兒案》拍出了歷史正劇的大氣范兒之余,又抓住“趙氏孤兒”最核心的忠義精神狠狠渲染。既保留有原著的精髓,又能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將名著改編得不雷人。…
前有四大名著的改編,后有歷史故事的解構,為了制造話題與收視率,近兩年名著改編的古裝歷史劇越發向野史與傳說靠攏,說好聽點是“重新解讀”,其實就是胡編瞎改,夸張到不著邊際,分外“雷人”,置文化價值取向與歷史還原度不顧,引來吐槽無數也是意料之中。奈何這類戲說劇集卻往往收視高昂,也直接導致正兒八經按照原著走的古裝劇不再吃香。過于雷人難免遭人詬病,過于“端著”又不符合時代、不符合觀眾的口味,進退維谷。顯然《趙氏孤兒案》就深諳其中道理,拍出了歷史正劇的大氣范兒之余,抓住“趙氏孤兒”核心的忠義精神狠狠渲染,又能在細枝末節上自由發揮,加入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與故事。如此,既保留有原著的精髓,又能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加上演員的用心表演與服化道的考究,《趙氏孤兒》將名著改編得不雷人。
“趙氏孤兒”的故事最早見于《左傳》,但只有寥寥幾筆,直到司馬遷的《史記》與劉向《新序》等書中才相對豐富了這個故事。但真正使得這個故事家喻戶曉的,是元人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戲曲舞臺的演繹使得這個故事有了流行度、觀眾緣。電視劇《趙氏孤兒案》的改編以元雜劇為藍本,故事主線依舊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趙氏孤兒趙武被奸臣屠岸賈陷害而慘遭滅門,程嬰以犧牲自己孩子為代價,英勇救下幸存下來的趙氏孤兒趙武并培養他長大復仇……《趙氏孤兒案》緊緊圍繞這條主線絕不跑偏,只是在細節上進行了極大的豐富,將一臺的折子戲擴充到四十集的電視劇。
雖然擴充到四十集的內容,卻絕無狗血戲來濫竽充數,而是設計大量的情節來充實這個故事,前緣后戲,讓它豐滿:本是鄉村大夫一名的程嬰因為救了將軍趙克,無意中卷入晉國的權力斗爭,這才有了后來發生的一切;而程嬰與趙克、趙朔的惺惺相惜在劇中有濃墨重彩的體現,他們更像是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在努力,這也就解釋了程嬰為何愿意接受“托孤”,使得這一過于“圣母”的行為有了合理化的解釋;原著中政治權謀部分在電視劇中被放大,屠岸賈為實現奪權,不斷使計加害趙朔,趙朔屢次正中圈套,程嬰卻能見招拆招,屠岸賈與程嬰的斗爭戲份大大增強;程嬰親手摔死“假趙武”之后,被天下人冤枉,各種刺殺命懸一線,不得不住進屠岸賈府中與虎謀皮,這亦是對原著中“二十年后”這二十年里究竟發生了什么的補充……朝廷之上陰謀一環接一環,朝廷之下較量心智張力十足。這些細節的豐滿,不但使得故事更加好看,也填補了原著中那些未解的空白,使得整部劇集、整個故事更加合情合理,而不是粗暴簡單的毫無邏輯。難得的是,劇集在大量的情節敘述之下,節奏卻毫不拖沓,本來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背景在開篇的三十分鐘里就已講清楚,程嬰、屠岸賈、莊姬公主等重要角色悉數登場,且已經點明程嬰、趙朔、屠岸賈三個人的妻子都懷上兒子的背景,做足鋪墊。
《趙氏孤兒案》對臺詞改編相對通俗易懂,但也并不穿越、現代,而是符合當下情境與人物性格,又有古典韻味。程嬰在婉拒趙朔做門客的要求時說:“程嬰已經盡了子民之忠,要回去盡丈夫之責。”短短幾句話,程嬰俯仰無愧的形象卻躍然紙上。再如韓厥與趙朔討論是否犧牲程嬰:“人永遠不能忘記義字。”“在社稷面前,講義為私,講忠為公。”無論是大白話還是相對文言的臺詞,都在為人物形象與劇情走向服務。
說到人物,眾人皆知,《趙氏孤兒》的原著中人物形象相當涇渭分明。屠岸賈代表了惡,而程嬰、公孫杵臼、趙朔等人則代表了善,善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卻也難免臉譜化了一些。《趙氏孤兒案》在維持總體不變的人物基調上,還賦予了這些人物更加人性化的一面。屠岸賈固然是個陰謀家、野心家,但本劇讓他同時成為一個好爸爸、好丈夫。他對妻子呵護有加,對兒子屠岸無姜更是關懷備至。他能手起刀落地殺敵,對自己的家人卻溫情脈脈,人物性格顯然更加飽滿、符合人性。而同樣是“善良”陣容的程嬰等人,劇集也將其細細描繪,每個人都呈現出立體的性格姿態:程嬰被套上醫生的職業,仁愛待人,但絕非“爛好人”,而是也會審時度勢、不失聰慧;公孫杵臼滿腔忠義熱情,永遠沖在戰斗前線,但頭腦相對簡單;趙朔為人俠義有大將之風,但他只為名譽而活,為人過于單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多面的性格,不再是單一的好人與壞人了。
人物性格的立體與鮮明,得益于劇本的描繪,也得益于演員的表演。孫淳與吳秀波(微博)兩位大叔把自己的魅力、角色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每每二人針鋒相對的場景都極具張力,一個老謀深算、咄咄逼人,一個步步為營、謹慎應答。孫淳把屠岸賈的梟雄氣質詮釋到位,但又不同于電影版《趙氏孤兒》中屠岸賈的敏感多疑神經質,而是刻畫出一個野心家的謀略與氣度;而吳秀波的內斂深沉在摔孤這場戲中有大爆發。前一天還是迎來兒子出生的喜悅,后一天卻要親手摔死自己的孩子,那份悲愴在嘴角眉梢流露。其他演員也恰如其分地完成了自己的戲份——保持有原著中的舞臺劇范兒,又不會過分夸張,讓觀眾覺得浮夸違和。
《趙氏孤兒案》所秉承的改編原則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始終保留《趙氏孤兒》作為中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所固有的濃濃的悲劇色彩。程嬰親手將自己的孩子摔死,而不是屠岸賈,這是整部劇最大的改編,卻更是將整個悲劇推向了極致。即便是最后,趙武得以復仇,但程嬰與妻子共同赴死,把原著中濃烈的情緒從始至終地延續。為了烘托這樣的氛圍,劇集畫面的色彩與質感既有春秋時期的質樸,又不過分灰暗;配樂上也采用古樸清揚的古琴曲子,為劇情添一筆助力。
在當下的電視環境中,“不雷人”已然是一個很高的贊譽了。認真拍劇,這原本該是一部電視劇所應盡的本分,奈何雷劇當道,這份認真就成為難得的品質保證。《趙氏孤兒案》也許離真正的經典還有一些距離,畢竟它也有許多細節上的紕漏瑕疵,可是它能汲取原著精髓,又能發散思維,把名著改編拍出了歷史正劇范兒,讓人看到了它的處處用心與誠意。
聲明:《《趙氏孤兒案》:一次不雷人的名著改編》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63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