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音(1917.9~2012.11.2 ),英籍華人女作家伊麗莎白·柯默(Elisabeth Comber)的中文筆名,原名周光瑚(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1917年9月12日生于河南信陽。先后在燕京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就讀,以流利的英文寫作中國故事。其作品有30多部。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紀中國生活和歷史,體裁有小說和自傳。當地時間2012年11月2日中午,韓素音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
無論她用什么文字寫作,她堅持稱自己是中國人,雖說她其實是很難定義的一個國際人。她的父親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縣,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鐵路工程師;母親瑪格麗特出身比利時貴族家庭。混血兒這個身份,讓韓素音無家可歸:在歐洲,人們歧視她的父親是中國人;在中國,大家歧視她的母親是白種人。但這出身并不能阻擋她與生俱來的熱血性格,而這性格又給她帶來精彩而傳奇的人生。
她的熱血總是把她送上不同的旅途。韓素音這一輩子愛上的人,各種膚色,各色人種,奇怪是三個丈夫都是軍官或警官。她一生的愛情和婚姻,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傳奇。每個人她都熱血沸騰地愛過,每個男人都給她的生活增加了新的維度,而在在這漣漪不斷波濤洶涌的愛情里寫著她的書,她的人生的故事。
她的第一個丈夫是中國人,是黃埔軍官唐保黃。兩人一見鐘情,迅速結婚。婚后她才發現:丈夫曾讓自己感動的抗日激情,不過是升官拍馬的包裝。而因為她不是處女,婚后屢遭毆打。唐保黃還抱怨她太獨立,太有思想,抱怨她不像一個傳統的中國女人。他要用拳頭把韓素音重新塑造成中國傳統女性。從21歲到31歲,這十年的婚姻就是暴力與口角,直到唐戰死在國共內戰戰場。后來她又愛上一個澳大利亞記者,卻被地雷炸死在中美正對戰的朝鮮。第二次她嫁給了一個印度軍官,維持了43年的婚姻,直至丈夫去世。
她被西方人視為紅色左派,不受待見。但在文革時期,她在中國卻非常有名氣,因為中國那時候與世隔絕,有個“外國人”來訪,全體中國領導人都激動,韓素音就成了他們激動地接待的“外國人。”她跟周恩來等人在中國封閉的時代過往密切,還寫了《周恩來:現代中國的創造》、《早晨的洪流:毛澤東和中國革命》等這樣的支持紅色中國的歷史傳記。而如今她被視為“五毛鼻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