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揚帝大業九年(613年)前后,李世民十六歲,長孫氏十三歲,倆人成婚。長孫氏的先世源于北魏的皇族,因為其先祖曾經擔任過北魏的宗室長,所以改姓長孫。后來遷居到河南洛陽。長孫氏的祖父長孫兌,做過北周政權的左將軍,父親長孫顯,是隋朝的右曉衛將軍,可說是世代將門,與李世民的家世一樣,是軍事貴族,其婚姻門當戶對。
影視作品中的長孫皇后
長孫最病故后,長孫氏和兄長長孫無忌都隨母親到了舅舅家,舅父就是隋朝的治禮郎高士廉。高氏是渤海世族,世代都做高官,是有文化素養的衣冠之族,所以長孫無忌兄妹受到文化熏陶,讀書學習,熟知文史。長孫氏是個有見識、識大體的女性。在李世民建功立業的事業上,是他得力的賢內助。
武德元年,長孫氏被冊封為秦王妃。因為太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長孫氏在唐高祖李淵的后宮妃繽們中間,幫助李世民“盡力彌縫,以存內助,,做了不少工作。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召集秦王府將士們,發放武器,準備動手時,長孫氏親自慰勞、勉勵將士們,積極參與事變。
唐太宗一即位,就冊封她為皇后。這一年她二十六歲。
長孫皇后生活儉樸,衣服、用品只要夠使用即可,不奢侈浪費。后宮的團結也做得很好,有的妃殯生了疾病,皇后親去探視,請人醫治,拿出自己的藥品供其治療。宮女們有了過錯,太宗有時發怒,她總是出面把事情攬過來,盡量不處罰宮女。因此,她得到后宮的愛戴。太宗的一個女兒豫章公主,她的親母親去世了,皇后收養了她,對她的關心慈愛勝過親生�;屎髮ψ优慕逃鸵笠脖容^嚴格,不肯溺愛和嬌慣他們,如太子承乾,是她的親生長子,承乾通過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說東宮的用具器物缺少,想要東西,皇后不準,并且乘機教誨太子:‘七作為太子,怕的是德不立,名不揚,器物少算什么?”
母親沒有不寵愛子女的,但不可過分。兒子又身為太子,是儲君,就更不同于一般子女了�;屎髳圩硬皇菬o限度的滿足他的物質欲望,而是希望太子修德、上進。不僅對兒子是這樣,對女兒也是如此�!短茣�·后妃傳》里記有皇后一段故事:長孫皇后生的長樂公主,太宗特別鐘愛,長樂公主即將出嫁時,太宗命令準備豐厚的嫁妝,比長公主的規格還要加倍。唐代的皇族女系都有封號,與爵位相似,規定皇姑為大長公主,正一品;姊為長公主,女為公主,都視同一品;皇太子女為郡主,從一品,親王女為縣主,從二品。根據封號、身份,出嫁時資送的妝倉也有規定。這時。魏征站出來說話了,認為太宗做事于理不合。太宗回宮把魏征反對的話對皇后說了,皇后感嘆地說:“陛下倚重魏征,我還不知到底是什么緣故,現在聽了他的勸諫,真的能以‘義’規范君主的‘情’,可稱是正直社被之臣。我和陛下是結發夫妻,可說情深義重了,可是每當說話也要先察顏觀色,不敢輕易冒犯陛下的威嚴,何況臣子了。”皇后立刻派人賜給魏征五百正帛�?梢娀屎笊蠲鞔罅x,知道魏征完全是為李家的社被著想,“忠言逆耳利于行”,魏征這樣正直敢說話的大臣,太難能可貴了。
在政治生活中,長孫皇后也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首先,長孫皇后不贊成后宮干政。太宗有時和她“議論賞罰之事”,長孫皇后的表示不參與意見,不干預朝廷的政務。這和有些婦女大不相同,往往男人有了權勢,常常會夫人干政,夫人在臺前幕后指手劃腳,發表意見;也有的吹枕邊風,施加影響。這些人真應該學一學長孫皇后的謙退之風。
其次,長孫皇后反對外戚專權。她自己以身作則,從自己的親屬做起。她的親兄長孫無忌和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功臣,是太宗的心腹人,最受信任,多年來一直親密無間。太宗想讓長孫無忌主持朝政,皇后堅決不同意,她向太宗表白心跡說:“妾身居皇宮正位,尊貴已極,實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特請不要任用我兄為宰相。”她還用漢代呂氏、霍氏外戚專權招禍的歷史教訓為例,請太宗和她一起引以為戒。太宗不聽,畢竟還是任用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皇后讓長孫無忌苦求遜職,太宗不得已,只好答應長孫無忌,辭去執政職務。直到長孫皇后臨終前,她還一再叮囑太宗:“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可借的是,太宗最終沒有聽取她的意見,臨死前仍然留下遺命,讓長孫無忌輔佐太子李治。李治登基后,長孫無忌主待政務多年,終于因為得罪武皇后,受許敬宗讒害,長孫無忌被迫自殺,家被查抄。
再次,長孫皇后敬重并且設法保護大臣,促使許多賢臣盡心盡力報效朝廷。《通鑒》記載,有一次太宗下朝后惱怒地說。“一定要殺這個田舍翁!”皇后問是誰,太宗說:“魏征常在朝廷當眾辱我!”皇后換朝服恭立于庭,太宗很驚異,皇后說:“主明臣直,今魏征正直,正因為皇帝是明君,怎能不賀I”于是,太宗轉怒為喜。長孫皇后病危時,房玄齡因事被免職,當皇后和太宗訣別之際,她還念念不忘保護這位功臣賢相,她講:“房玄齡事陛下最久,一向小心謹慎,許多奇謀秘計,他都參預了,了解內幕,始終沒有泄翻過一句。沒有大過失,千萬不要棄而不用。”
長孫皇后性情豁達,不染世俗淺見,不迷信佛教和鬼神,也不信因果報應。據《通鑒》記載,貞觀八年,皇后隨太宗在九成宮居住時,患病很危重,太子承乾提出赦免囚犯、度人人道,來祈福保佑�;屎蟛灰詾槿唬f:“死生有命,不是人力所能改變。若修福可以延年、我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有什么福可祈求。大赦是國家的法令,佛道只是為保存異方的宗教曇了。”她反對為自己而亂天下法,也不信宗教祈福那一套。
她的另一可貴之處是提倡薄葬。當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盛行厚葬的風氣,帝王更是奢侈,棺撐極講究,還要有大量珍寶隨葬,墳墓也追求離大,動用大盆的人力物力,帝王后妃的陵墓要封土起墳,造成山陵,工程花費驚人。長孫皇后臨終留下遺言,諸求因山而葬,不必起墳,不用棺撐,隨葬的器物都用木瓦,力求節儉。太宗大致上按她的遺愿辦理的喪事,在九峻山開挖陵墓,用工量不大,也不隨葬金玉,人馬。
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去世了,年僅三十六歲。安葬在九峻山的昭陵。
長孫皇后熟知文史,她收集了古代婦女的突出事跡,編輯成一本十卷的書,取名《女則,。她生前說:“這是用來自我防微杜漸的作品,沒有什么條理,不想讓皇上見到。”及皇后去世,太宗才看到,覽物思人,太宗很悲痛地把書拿給身邊大臣們看,并說:“皇后作的這書,足可垂范后代。我不是難以割舍情分,只因皇后遇事能規諫,幫我彌補過失。現枉聽不到她的良言,失去一賢內助,故此令人哀傷,”
長孫皇后還寫過一篇論文,辯駁漢代有名的賢后馬皇后,認為她沒有抑制外戚專權,注意小節而忽略大事,因而種下了禍根。
長孫皇后協助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在歷史上成為美談。在封建社會里她是后妃的楷模,在古代的女性中,她的思想行為也是杰出的。歷史上帝王的后宮后妃無數,值得稱道的卻不多,她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別是她主動限制“娘家人”的權勢地位,認為外戚的富貴顯赫,并不是好事,以往朝代已經有不少教訓,認為在政治權力的爭奪中,盛衰成敗只是轉瞬間的事情。可見她是一位政治上很成熟的女性。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