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曬莨工藝流程十分繁復,它全部用手工操作完成,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工人即不分晝夜勞作,又受日曬。通常從每年的4月初開始至10月底為一年的曬莨季節。其中,7月份到8月上旬(農歷的小暑、大暑、立秋)由于日照強烈,氣溫過高,所曬紗綢會變硬發脆,因此不宜開工。到8月中旬后復工至10月底收工,11月后因北方干燥的季候風南下,已不宜于曬莨。

1.發現領子
之前看過很多清裝劇里,都有無領的旗裝出現,我們一直都以為是這是一種夏季無領旗裝,此處直至我親手拿到民國1930年的旗袍去拆 ,那領子是單獨做好的,也就是說,領子是可以單獨拆開的,那時的女子定是在天氣暖的時候拆掉衣領,天氣涼的時候縫起來,所以只用很稀松的手針暫時固定,這一細節被所有記錄旗袍的書籍忽略掉了,或許這是上天對紅館的一次恩賜。
2.天衣無縫
無縫并不是沒有接縫,而是不去制造接縫,說明白一點兒就是不去制造腰省和胸省,也就是現在我們穿的小西裝或襯衫在胸的位置和腰的位置都有兩條縫縫。這些縫縫起到的是一個塑造版型的作用。那么旗袍沒有接縫又咱們能塑造凹凸的曲線呢?答案是通過歸拔熨燙的工藝。在這里解釋一下什么是歸拔,歸就是沿著一個向內的半圓熨燙的一種手法,而拔則是沿著一個向外的半圓熨燙的一種手法,歸能使布料凹,拔能使布料凸。中國傳統的服裝工藝不去破壞布料本身,而是通過順應事物本身的特點去制作。由此我們去看儒學是中國的國學,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精髓,從“儒”這個漢字理解,“儒”就是人旁加一個需字,告訴我們的是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要做人們需要的人,這才不會枉度人生。中式的服裝通過天衣無縫的制作工藝來體會儒家文化的主旨。這里與建筑學中的榫卯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與西方的冷釘硬錘鋼筋水泥形成鮮明的文化差異。
3.針法秘籍
Oversewing Stitch / Overcasting 鎖邊縫:這種方法一般用來縫制織物的毛邊,以防織物的毛邊散開,用于旗袍的滾邊位置,即棉布與里布的交接處,其縫份極為勻稱精致,針距誤差不超過0.005CM。
Backstitch 回針、倒針:這是類似于機縫而且最牢固的一種手縫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縫合拉鏈、褲襠、包包等牢固度要求較高的地方。 此針法也是針法中最見功夫的針法,可謂是針法中的葵花寶典,武林秘籍,得此處精髓必能稱霸于手工江湖。其中奧妙必當意會。
Tacking Stitch / Basting 疏縫、假縫:和平針的針法一樣,但針距較大,這種手縫方法通常用來做正式縫合前的粗略固定,為的是方便下一步的縫合,作用類似于珠針。此針法用于各種縫合之前的準備工作,雖看似簡單,實則最見功夫。如果這個疏縫的底子沒有做好,那么上面的針腳做的再漂亮,衣服也是扭著的,線條不順,版型不正,Running stitch 平針:最常用最簡單的一種手縫方法,通常用來做一些不需要很牢固的縫合,以及做褶裥、縮口等。 一般保持在0.5厘米左右。本系列民國仿古的旗袍所有的針腳都沒有超過0.3CM的針腳,針腳每縮小0.1CM,對于手針工藝的要求就就增加一倍 ,其精細程度,可見一斑。
4.版型特色
1930年的旗袍背景,很多書籍和報道都有介紹,此時的旗袍特點是立領、斜襟、短袖、窄身、衣擺至小腿、兩側開衩、盤扣分布于領、襟和側門襟。袁仄老師在《百年衣裳》中提到:“30年代中期的旗袍愈發的合體,使嬌小的東方女性愈發的更嫵媚修長”。
5.箭袖的影子
本款民國仿古旗袍的袖型,源于清代初期女性旗袍的款式還留有馬蹄袖的影子,也稱箭袖。箭袖旗裝用于禮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堅韌和尊貴。 由此感慨,試問有哪一種服飾,能夠在一針一線,每一個細節都能如此的體現出民族的文化和信仰,唯有旗袍,這是一種力量,不問光陰,任浮華流失,讓魅力永存。
6.變成瓜子臉
30年代的旗袍領子,普遍較高,直至下頜,上綴三五顆扣子,領口斜斜的切過兩腮,不是瓜子也會變成瓜子臉。

一件旗袍的誕生
1.設計圖紙——靈感與時光觸碰的剎那繁華
對旗袍感興趣,緣于少女時代看到的一部傳記體作品《宋氏三姐妹》,扉頁上宋氏姐妹身著旗袍,靄齡富貴之至,慶齡端莊之至,美齡華麗之至,從此心里便對旗袍有了一個情結。
再度遭遇旗袍,便是在影視作品中了。《花樣年華》里的張曼玉,她迷離的眼神,嫵媚的笑容,配之以被絢麗旗袍緊裹著的玲瓏曼妙軀體,把東方女性的溫婉玲瓏雅致風韻,表現得淋漓盡致。而《胭脂扣》里的梅艷芳,她凄婉哀怨的神情、眼中似有似無的凄愴,加上“女人似花花似夢”如泣如訴的詠嘆,則成了那襲旗袍上永遠無法解開的謎。
張愛玲,這個極愛旗袍的時尚女人,用手中的一只生花妙筆,給我們記錄著當年十里洋場燈紅酒綠中發生的一個又一個曠美絕倫的愛情故事。而她本人,最終也化作上海汾陽路上一片飄舞在風中的梧桐樹葉,帶著幽怨和唯美,走過或繁華或落寞的歲月,緩緩而又優雅地零落下滿地的蒼涼。
不管是高不可及的宋氏三姐妹,還是才女張愛玲,抑或那些活躍在歷史舞臺或者演藝圈里的美女們,當繁華落盡,那些被旗袍包裹著的靈魂曾經演繹過的或哀婉或激揚或落寞或精彩的故事,如一張唱片,靜靜流淌著一支幽幽的、值得回味的老歌……
2.制作版型 用線條記錄著哀怨的流年
此款旗袍沒有省道,為使面料的塑造出貼合人體曲線的變化,在縫制旗袍前、后衣片的胸部、腰部、臀部等位置除去多余的量。結構線平直,衣身寬松。
現代女裝款式眾多,露背的低腰的,里長外短的,各種標新立異的裝束強烈沖擊著人們的視野。但我最為欣賞的,還是旗袍。惟有旗袍,才能以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將中國女性的賢淑典雅端莊清麗,詮釋得淋漓盡致。
3.裁剪符版 用時光劃過一條彎彎折折的過往
俗話說:三分裁,七分做。裁剪師傅的好手感可以保證在制作時,每一個環節都能夠環環相扣。裁剪版的時候要留出一個縫頭,一般要比量體數據多1CM,在開衩的部位所需的工藝不同,確定開始部位的縫頭是裁剪中的一個環節,有些需要留1CM有些需要留2CM,有些需要裁凈,一遭不慎就可能損失一塊上好的綢緞。
在面料上畫板,是根據衣料的紋理走向選擇各部位的用料,紅館本系列設計使用的是一種可以消失的劃粉,在衣料劃線之后數小時之后就可以消失不留任何痕跡。
備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旗袍工藝師傅們發明了衣料計算盤,這事一塊由大小不一的紙板制成的圓盤。圓弧周圍的刻度標明尺碼,轉動中間的圓盤,就可以查出各種款式和規格的服裝用料,方便實用,省時省料。
4.披剪歸拔 任歲月交錯,拼拼疊疊,任日月互轉,朝朝夕夕,一針一線的思索
傳統旗袍的制作很多工藝都需要刮漿刀,刮漿糊的工作量很大,如嵌條、做盤扣、制領子、裁剪等。熬制江湖的用面選擇、水面比例、熬制的成色和火候都是旗袍工藝師傅的秘方,即便是外人照著葫蘆畫瓢,也不能做出一樣的漿糊。
刮漿定型后,就開始了重要的環節就是披剪歸拔,其實說起來旗袍的工藝的重點并不在縫紉,而在于歸拔,一旦經過歸拔處理后,旗袍的外輪廓造型就已經固定,如果此時造型失誤,那么是后續的工序無法挽回的。
4.手針滾邊 一針一線如同千百回如夢如幻你可知每個細瑣都注滿交錯
傳統的旗袍有很多驚喜而富有特色的工藝,主要有:鑲、滾、嵌、蕩、盤、繡等工藝。其中滾邊工藝,有多重類型:窄滾、雙滾、多滾、線香滾、花鼓滾等等,其中最難把握的就是一副的轉彎拐角處,先要使用打水線,增強滾邊的效果,在處理比較窄的滾邊的工藝時,在滾條里加上一條沾水的棉線,最后包裹一邊或是夾進兩層面料中間,再進行熨燙。非常難得的是本系列旗袍采用的是滾邊中最復雜精致的暗滾。按照45度的正斜角裁剪成2CM的斜條,然后滾于衣身,單獨成線,轉交的部位要求塑造成利落的三角型,使用飽滿的鎖邊結。
本款旗袍的扣子是最讓我們驚嘆的地方,不知道此時讀到這里的你是否也可以我一樣,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種純粹的精致的手工工藝的時候,我們的心里總是會猶然而生一種崇敬之情。一身旗袍在向我們展示著生活中的細膩表情。如此纖細的扣袢是紅館家的師傅磨光了頂針,望穿了秋水,多日苦練制作而成。我可不可以說,你看一身旗袍的品質,只要看那扣子遍可略曉一二。
5.掛版檢驗 我每次注視,都不能自已。經歷是一種創傷,同時也有光亮。
一身旗袍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經過了周密的測量、巧妙的設計、精心的剪裁和縫制終于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細細觀之,每一個細節都透著驚喜,都有嚴格的要求。
裝領兩端平齊、零頭平整圓順、對稱均勻、盤扣對稱飽滿,無歪斜、無線頭,肩縫順直、裝袖勻稱、左右對稱、胸部飽滿、腰部線條流暢、熨燙平服、開叉順直、長短一致。
醉入花間集
旗袍就是這樣經歷歷史的洗禮,用歲月和時光打磨,或許這世上唯有旗袍是有性情的,在慵懶之中高貴著一份與生俱來的冷艷,流瀉著孤傲柔質任性的氣質。旗袍是誘惑,亦是拒絕,它會將不相干的你拒于千里之外,它更會讓自己逆香在時光的流里恣意漂泊。
漂亮的女子不一定適合穿旗袍,能把旗袍穿出味道的,一定是女人中的精品。她不一定有嬌美的容貌,但言談舉止一定端莊典雅,待人接物一定自信內斂,遇事一定沉著冷靜,心底一定純潔善良,并且含蓄中存一分氣宇軒昂,溫雅中有幾絲驕傲矜持。
水樣的女人,水樣的心思,穿上旗袍便有了水樣的靈動與柔美。小橋流水的江南,撐一把油紙傘,從古老的雨巷中翩翩走來,那盈盈秋波,凝眸一望便是千年。亦濃亦淡的旗袍,隨風舒卷成層層疊疊的心思,散落在開滿雨花的青石板上,氤氳出一圈又一圈的誓言。
小軒窗,長發飄飄,蛾鬢淡掃,旗袍裹身,眉宇間寫滿細碎的心思;憑闌處,疏影橫斜,暗香浮動,一涓秋月點黃昏。書卷幽幽,浸潤著女人的身體與靈魂,迷離的唐詩宋詞,讓那份含煙飄渺從骨髓一直流淌在纖纖指尖,而旗袍女人,也在不經意間沾惹著懷舊的氣韻,蹉跎著煙雨紅顏。
穿旗袍的女人,是優雅而脫俗的,有著高貴驕傲的氣質和從容淡定的風度,有著優雅的儀態和良好的修養,脫俗但不免俗,華麗而不張揚。她們歷經世事,睿智而了悟,可以從容婉約知性地看待世間紛爭,同時又是清麗簡約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幽深,卻又不乏天真情懷,有著不老的容顏和慈悲的胸懷,著一襲風姿卓越的旗袍,裊裊娜娜地步入人流中,那無涯的心花便成片成片地綻放。
穿旗袍的女人,有時也是孤獨的,她們用孤獨的碎步行走在歲月中,既如花般繽紛著人世繁華落盡的蒼涼與凄美,又將歲月的蒼桑轉身蛻變成經典與美麗,宛若那一現的曇花,在時空的光影里留守著女人的輕遠與淡定。
即便是自怨自艾,也留下一段不可言說的清高與純美。當旗袍遭遇女人,旗袍便擁有了一段綺麗的生命;當女人遭遇旗袍,女人便蕩漾出一種別樣的情懷。 女人讓旗袍走向經典;旗袍讓女人日臻完美。
在時尚街頭,邂逅一個身著旗袍的女子。她端莊秀麗,一頭秀發一絲不亂地束在腦后,皮膚白皙而細膩,面頰微微泛出紅暈,顧盼的眸子清澈得如一泓秋水,小巧的鼻子挺拔而俏皮,紅嘟嘟的嘴唇微抿著,彎出一抹淺淺的笑意。在微涼的晨風中,她娉娉婷婷迎面走來,看上去是那樣悠然自得!
旗袍女子該就是這樣的韻味吧?她一邁步一甩手,把大家閨秀的雍容和小家碧玉的秀美結合得天衣無縫;一笑一顰,宛如初春的陽光,有著春雨初霽后的溫暖卻又不失燦爛,有著燦爛拂過身心的溫情卻又不會被爍熱后的焦躁。
旗袍女子邁著從容而飄逸的步履,從我身畔走過,留下一縷百合花的清香。我情不自禁注視著她,猶如注視著一朵行走的花,在人來人往的街頭,這朵花兀自芬芳著。

春歸陌
有些話語,明明很真,那么貼心貼肺,說出來卻像贗品,即使很完美,卻失了本質的原味。有些情感,明明很厚,入了心侵了骨,說出來卻那么單薄。縱使再華麗的辭藻,用在它的身上,就像一個輕浮的女子,衣著光鮮也掩蓋不了那份淺薄之氣。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是錯”我想,大抵也就如此。
光陰,如指間流沙,悉悉索索,寂靜的,決然的,以一種視死如歸的姿態流逝著。安靜的生活,連風都不知道我。淡淡的,輕輕的。那些肆無忌憚,那些歡聲笑語,那些隨心所欲,仿若過了幾世那么久,久遠的,就像在翻閱一本本陳年舊書,努力的,想要尋找曾經閱讀的那份心情。卻是,輾轉幾經再也尋不見。
愛生苦生。有愛的地方,必定有離傷。父母恩情如山,我們總有一天會離他們而去,或者,他們離我們而去。這樣的愛,我們貪婪的享受著,可是,離別時的錐心痛骨,是我們不可拒絕的承受,最無奈的逼不得已。世事滄桑,浮華煙云,也只是,一個轉身的距離,便跳進了另一個輪回。
天若有情天亦老,愛情,雖然帶給我們很多的甜蜜與溫暖,卻也充滿痛苦的催折,有人以為,只要將情絲斬斷,就再也不會痛苦了!然而如同佛所說,眾生都是“有情”,就是因為眾生有愛的緣故。這世界我來了,帶著愛降臨,陪著苦行走,在愛恨交織的生活里,試圖抽繭而出,守一份安寧,一份恬然至永恒。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少女情懷總是詩,彼時,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那一幕男耕女織溫馨甜美的畫面。此時,大浪淘沙的日子里,伴我最多的是月光星辰,抑或我攜手于它,聆聽一曲曲天籟幽寂,共一脈天真,俯看歲月泉水,叮咚低吟。
曾經,有那么一首歌,會讓我想起你,想起我,想起那些海角天光。你彈奏的肖邦,卻盲了我的雙眸。這首情歌,我還在聽,有關風月,卻無關你我。我與你形同陌路,相遇也不過是恩澤一場。仍然感激,這份遇見,曾經潤澤了那些灰暗的光陰。
創作靈感
佇立在繁華的街頭,高級時裝如花般綻放在街巷,做旗袍四年,一直找尋不到自己想要的旗袍。正郁悶間,許萌女士光臨做客,送來新出版的書籍分享,坐下閑聊,言語間仿佛回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琳瑯滿目的旗袍、老式的電話、鑲邊銅鏡,無不充盈著懷舊情愫。
我不喜歡色彩過于斑斕濃艷的,絢麗固然搶眼,但有點招搖;修飾太多的華貴是華貴,可是過于復雜累贅;鑲了珠片的也不錯,但那熠熠光彩,總讓人情不自禁想起魚鱗。我的旗袍,應是云質綢緞的布料,夢一般縹緲的色澤,并且有著細碎連貫的花紋。
思索良久,于是我踏上拜訪旗袍名家的路途,終于尋覓到這款原版的民國旗袍古董。多年的旗袍情結終于有了美夢成真的歸宿。
紅館五年,白手起家。酸甜苦辣其中滋味,也都曾傷心過,感動過。真心的感謝那些在每個時間遇到的旗袍粉絲們。 許萌女士、陳戎女士,王麗敏女士、青絲飛舞、籽蘇格格、李岱素女士、傾城木子李、倩云小姐、王勝利小姐,等等親愛的姐妹們,也許您的一句安慰,一份寬容,都給與了紅館莫大的力量,讓我們每走一步都離夢想更近一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