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老,稱得上知心的朋友就會越少。被時間和世俗瑣事漸漸蒙上塵埃的心,開始變得警惕和敏感。心門打開的次數漸漸減少,是人變老的跡象。
知心朋友,應該有相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相反,價值觀相左的人,和平相處的機率要小很多。三十歲以后,我判斷一個人能否合得來的標準,就是聽聽他和我有沒有共同的認識和看法。
判斷一個人,就是聽聽他的“看法”。五六十歲的人,我想知道他對“文革”的看法;四十歲以上的人,我希望知道他對戈爾巴喬夫和前蘇聯解體有什么看法;三十歲的人,我希望知道他對愛國主義有什么想法;而二十歲的人,我希望他對金錢有什么認識。一個人對某個事物的“看法”,需要言之有理,更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常識。通俗而言,“看法”就是一個人的“認識論”。
曾經認識一個博覽群書的人,從古羅馬古希臘古印度到現代歐美政局,無所不知,但他對文革的溢美之辭讓我吃驚。淵博的知識,不代表有正確的價值觀。忽視個體,忽視人性的人,不值得尊重。北航韓教授當街掌摑老者的行為,讓我對一些知識分子的流氓化深感擔憂。
我和上大學的侄子聊天,鼓勵他多讀課外書,多參加社團活動,多獨自出門旅行,最好還能認真的談一場戀愛。讀書是增加間接經驗,參加社團活動是增加溝通合作能力,而出門旅行是要學會自理,談戀愛是一門綜合課程,如果算學分的話,我覺得應該給20個學分。
我們的教育只注重傳授知識,大學只負責培養工具,而缺乏愛和責任的教育。談戀愛,就是要學會包容和愛,這門課,只有到大學以后,才有可能通過“自學”補上。
愛是一種能力,很多人不但缺少愛的方法,連愛的能力都沒有。廣義上來說,愛是責任、奉獻和犧牲精神,包括對社會的和對家庭的。一個想通過愛的名義去獲得利益的人,最后得到的有可能只是恨。愛情可以有目的性,但是,加載太多的雜念,總會得不償失。
愛情是一門功課,很多人都沒有及格,要么中途失敗,要么婚后翻車,也有的人,一直追著愛情這趟車長跑,卻怎么也擠不上車。女的叫“大齡剩女”,男的叫“鉆石王老五”,從名稱上看,還是有點男尊女卑。
談戀愛時,對方的長相、能力、未來發展空間和家庭背景,往往是需要綜合考慮的。事實上,我還希望增加一條:生活樂趣,也就是業余愛好。趣味沒有高下之分,喜歡打牌釣魚喝酒養寵物,和熱愛讀書旅行攝影的人,都可以成為非常有趣的人。一個沒有任何癖好的人,不可深交。
物質奢華的年代,認識一個人,就像剝洋蔥,想層層深入到達他的內心,必須要忍得住眼淚。
愿意坐在寶馬里哭,還是愿意坐在你的自行車后架上,就是認識論,也是價值觀。如果價值觀不能統一,即使把她騙到自行車后架上,她的眼光還瞥著閃光的寶馬,難免不在西門大官人從樓下路過的時候,飛蛾撲火般的追上去,找機會給你戴戴綠帽子。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