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艷堪稱明末最具影響力的美女組合。她們是怎么成名,成大名的呢?一方面,恰逢朝代更替,時勢造英雄,同時也造美人,這一系列亂世佳人的命運,無形中映證了國運的跌宕起伏,成為記載喜怒哀樂的風向標識。另一方面,她們居紅塵而脫俗,出淤泥卻不染,尤其在國破家亡之際體現的高風亮節,契合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情懷,所以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世,都很吸引人眼球,并且讓人油然而生敬意。秦淮八艷,美則美矣,但她們的美更是與正氣、大氣同在的,因而更美,最美,絕美。那個玉碎宮傾的時代,除了史可法等人,男性社會還真沒出太多的英雄,反倒是這些弱女子,表現出許多男人都沒有的膽識、氣度與節操,令人刮目相看。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淮八艷與文人的交往,以及在文人群體里贏得的贊頌,使其美譽得以流傳。秦淮八艷一開始的出名,出的是艷名,她們與一系列名人雅士的風流韻事,應合了才子佳子的模式因而作為娛樂資訊或花邊新聞進入街談巷議。但緋聞是有時效性的,秦淮八艷真正站得住的,還是靠后來的美名,即她們在大難臨頭時的鎮定自若,潔身自好。這時,曾與她們作為神仙伴侶并駕齊驅的才子,卻紛紛滾鞍落馬,成為秦淮八艷高尚情操的陪襯人,甚至是反面教材。站直了的女人使趴下了的男人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自古英雄愛美人,自古美人愛英雄,而在和平年代,才子就是英雄,文化英雄。才子佳人作為民間版的英雄美人,在野史里占據著跟帝王將相的緋聞同樣重要的位置。秦淮八艷,絕大多數都與才子產生了情史。可一旦國破山河在,這些才子卻不如佳人經受得住考驗,平日里恃才傲物的文化英雄一遇真刀真槍或真金白銀,就變成狗熊了。美人沒變,對故國的忠誠沒變,對故鄉的熱愛沒變,對自己的要求沒變,要求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對得起故人也對得起后人,她們不僅當時看上去很美,事后讓人想起來依然很美。秦淮八艷是真正的美人,美人中的美人,外表的美與心靈的美集于一身,正因為在變動的現實中一如既往地保持住美人的形像與口碑,才光榮地成為歷史中的美人,永褒青春,而不是曇花一現。
讓我們看看這些了不起的女人在關鍵時刻的表現吧,最好跟那些男人的表現對照著看。便會發現:跟真金不怕火煉的佳人相比,才子精神上的含金量反而值得懷疑。
復社骨干侯朝宗,名方域,雖然當時己是妙筆生花的散文家了,但他為后人所知,還是沾了李香君的光。畢竟,李香君為了堅守與他的山盟海誓,拒絕嫁人,以頭撞地,血濺他贈予的定情物,那把日后被稱作桃花扇的扇子。
李香君與侯方域的生死戀情,原本是血染的風采。可惜,侯方域最終還是使之蒙上陰影。明朝滅亡,侯方域一開始表現還不錯,跟好朋友吳梅村互相激勵,約定隱居不出。硬挺到了順治八年(1651年),也不知什么原因,據說是被迫,出應鄉試,中式副榜。他那時還是有良知的,羞于見人,即使獨處,捫心自問也后悔不該走這步臭棋。
當聽說盟友吳梅村被兩江總督馬國柱向朝廷上疏舉薦,生怕他跟自己一樣,一失足成千古恨,追悔莫及。趕緊去信勸阻:“十年以內,海內典型,淪沒殆盡,萬代瞻仰,僅有學士,而昔時交游能稍稍開口者惟域尚在,故再四踟躕,卒不敢以不信……”他的意思,還流露在信末所附《寄吳詹事》一詩中:“曾憶掛冠吳市去,此風千載號梅村。好酬社日田家酒,莫負瓜時郭外園。海汛東來云漫漫,江楓晚落葉翻翻。少年學士今白首,珍重侯贏贈一言。”
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常以河南古俠士侯贏自比,這回贈詩吳梅村時也不例外,以示俠骨猶在,俠氣尚存,希望能促進好友堅持做個硬骨頭,多多少少也能抵銷自身犯的過錯。
吳梅村給侯方域回信,還是慷慨激昂,指天發誓:“必不負良友。”可這最后的“釘子戶”,也沒再堅守多久,雖然于順治九年(1652年)寫了請求免予征召的《上馬制府書》,第二年又去南京向馬國柱面呈《辭薦謁》,并作詩《投贈督府馬公》二首,詩中有“青山舊業安常稅,白發衰親畏遠游。慚愧推賢蕭相國,邵平只合守瓜丘”的句子,可不久清廷限期報到的詔書下達,吳梅村再不敢硬頂,于順治十年(1653年)陰歷九月攜家眷北上,應召為京官。再給勸戒自己的侯方域寫詩,就有既失節又失信的雙重慚愧:“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樽”。詩后自注:“朝宗歸德人,貽書約終隱不出。余為世所逼,有負夙諾,故及之。”
力阻吳梅村出仕的侯方域呢,也沒擋住自己,同樣北上應召。他的變遷,讓對愛情忠貞對家國也忠貞的李香君傷心得很。李香君攔不住他,也只能潔身自保。她削發為尼,遁入空門,以示永訣,讓他找也找不到。南京棲霞山,據傳為李香君的秘密修行地。除了領她去的一位畫家好友外,當時再無第二人知道李香君躲到了哪里。李香君就這樣把自己藏了起來,藏得很深,深得不能再深。她希望別人都忘掉她,因為她不僅想忘掉別人,更想忘掉自己。她在自我遺忘中孤單而憂郁地死去。她如愿以償地消失了。消失于空白之中。她留下了一片清白。那是比任河形式的空白都要偉大得多的清白。
歸順大清,侯方域的靈魂并沒少受煎熬。既失去了愛人,又失去了自我,這種雙重的痛苦,很快就擊倒了這個敏感的文人和懺悔的情人。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一月,侯方域病逝于河南家中。臨終時,是否還掛念著蹤影全無的李香君?記憶中暗香襲人的桃花扇,吹來的已是陣陣寒風。天冷,地冷,心坎里刮起的風更冷。再看吳悔村《懷古兼吊侯朝宗》一詩,即是在說自己有負亡友,又像在說亡友有負李香君:河洛烽煙萬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門。氣傾市俠收奇用,策動宮娥報舊恩。多見攝衣稱上客,幾個刎頸送王孫?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樽。
跟侯方域一起名列明末四公子的冒辟疆,人生的一大幸運,是在秦淮河上結識了董小宛。
董小宛是貧家女,十五歲便為拯救家境,被賣入青樓。年歲雖小,頗有志氣,發誓守身如玉,直至遇見真愛之人。由她的經歷,可見秦淮八艷大都屬于賣藝不賣身的歌妓,與日本的藝妓類似,唱歌獻舞,頂多屬于三陪,并不做皮肉生意。林語堂曾解釋歌妓與普通妓女不同,純屬演員,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與蘇格拉底時代的希臘交際花相似,而中國的歌妓傳統可上溯到唐代:“歷朝都有自己的樂師,性質與御用畫家相同,唐朝長安歌舞藝人活動的場所名見經傳,許多詩人為她們吟詩作賦,進京趕考的年輕的學子有許多人與她們共墜情網,這些令人銷魂的歌女有時會改變他們的人生,對他們影響極大。說來也怪,這些學子有時卻在她們中間找到了純真的戀人,鞭策他們奮發向上。她們中有些甚至為他們事業的成功犧牲了自己。”
秦淮八艷乃至她們與文人的交游,似乎頗有盛唐遺風。話再說回來:當董小宛遇見冒辟疆,果真找到了真愛。這位秦淮河上著名的冷美人,開始熱情似火,像變了個人似的。她毫不猶豫地嫁給了終于現身的夢中情人,只為他一人唱歌,只給他一人跳舞,不僅愿意同甘,還準備共苦,生死相依,不離不棄。她這么想的,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我去江蘇如皋,參觀過一對恩愛夫妻琴瑟相和的故居,亭臺樓閣,畫山繡水一應俱全的園林。
好景不長。清兵南下,冒辟疆舉家避難,東躲西藏,董小宛一直陪伴著他,跋山涉水,含辛茹苦,沒有半句怨言,永遠遞上一張笑臉,給落魄公子的風雨生涯帶來了遮不住的陽光。到底是窮人家出來的孩子,真能吃苦,一路上都在暗自忍受病痛的折磨,不愿給夫君增添煩惱。直至病死在艱險的途中,臉上仍然掛著強作出的笑顏。她內心的遺憾其實是藏不住的:相見恨晚,可惜我不得不早早地去了。唉,對不起,不能再陪你走下去了……別忘掉我啊。
當然,這無聲的臺詞是我替她想出來的。估計也差不多。
冒辟疆,你要對得起這位臨死前還覺得自己的死對不起你的賢女子。她不怕死,她怕的是自己死后,你會孤獨。
跟錢謙益、吳梅村并稱為詩壇“江左三大家”的龔鼎孳,贏得秦淮八艷中“橫波夫人”顧媚的芳心,納之為妾,把秦淮河上這一片瀲滟波光收入囊中。
顧媚鼓勵龔鼎孳反清復明,當他一度被官府追捕,顧媚還多次拿出私房錢來資助他,希望他堅持下去,不要改志或變節。顧媚這樣做,對她本人來說是有很大風險的,一旦被牽連,甚至構成大罪�?升彾︽芸覆涣硕嘀氐膿�,也扛不了不久。因先降李自成,后再降清朝,舊污點尚未洗去,又沾上新污點,而被人諷刺為雙料貳臣。幸好,在清者自清的顧媚面前,他還是有愧意的。
顧媚抑郁而亡,龔鼎孳為表達對這位高潔女子的懷念,特意在北京長椿寺為之建造了妙光閣。仗義疏財的顧橫波,真是一道奇妙的波光。
馬湘蘭是美女中的才女,才女中的美女。在秦淮八艷里面,她不僅詩寫得不差,而且畫也畫得很好,尤其畫蘭,據稱不下于蘇州才子唐伯虎�!读谐娺x》記載:“馬姬名守真,小字玄心,又字月嬌,以善畫蘭故湘蘭之名獨著……性喜輕俠,時時揮金以贈少年,步搖條脫,每在子錢家,弗顧也。常為墨詞郎所窘,王先生百谷脫其厄,欲委身于王,王不可。”馬湘蘭不愛高官大款,只喜歡畫家詩人,對江南才子王百谷(也稱作王雅登),情有獨鐘,主動出擊,幾次都要以身相許,王百谷卻以自己事業尚未成功為理由,婉言拒絕。
馬湘蘭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把這段單相思進行到底,終生不改癡情,直到自己都五十多歲了,還從南京趕到王百谷家鄉,自掏腰包為之辦酒席過生日:“萬歷甲辰秋,百谷七十初度,湘蘭自金陵往置酒為壽,燕飲累月,歌舞達旦……歸未幾而病,燃燈禮佛,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年五十七矣。”此為金閶數十年勝事。一直到五十七歲,都還保持著少女一樣的癡情、熱情,始終不渝地眷戀著年輕時的偶像,仿佛忘掉偶像已老了,自己已老了。難怪馬湘蘭的精神戀愛會成為一大傳奇。用今天的話來說,簡直比柏拉圖還柏拉圖。
我想,當她給高壽的偶像舉行完隆重的生日慶典,回到自己形單影只的家中,不只是端坐而死,也是微笑而死,臉上一定掛著懷春少女般的微笑,甜蜜的微笑。誰說單戀、暗戀注定是苦的,馬湘蘭的表情與心情,卻是甜的。那是她不同尋常的愛,不同尋常的愛的方式。其滋味的獨特、美妙,也非常人所能理解,所能體會。
我找到馬湘蘭的一首愛情詩:“自君之出矣,不共舉瓊卮。酒是消愁物,能消幾個時。”讓人心疼。不知她單戀的對象王百谷讀到時,是怎么想的?這倆人,不管愛人的人,還是被愛的人,不管被拒絕仍然愛了一生的人,還是被愛卻一生都在拒絕的人,在我眼中都挺酷的。想做到這樣,還真不容易呢�;蛟S,這正是他們彼此需要的某種奇特方式吧。拒絕了,并不離。被拒絕,也不棄。
馬湘蘭在秦淮河上賣藝出名,終生都住在秦淮河畔,死后也葬在秦淮河后面�!肚鼗绰勔婁洝酚洠�“江寧南城外瑞相院后叢林中,為馬湘蘭墓。”當年常有多情男女為馬湘蘭掃墓。據考證,馬湘蘭墓,大抵是今天白鷺洲公園的位置�?上挂巡淮�。她的名字卻留存下來,她的名字就是她的墓。
清朝的風流書生汪中,對馬湘蘭這位前朝的美女產生了隔世的感情,寫過一篇《經舊苑吊馬守貞文》,尋訪馬湘蘭故居,有一點人鬼情未了的時空恍惚感:“客居江寧城南,出入經回光寺,其左有廢圃焉……室廬皆盡。惟古柏半生,風煙掩抑,怪石數峰,支離草際。明南苑妓馬守貞故居也。秦淮水逝,跡往名留。其色藝風情,故老遺聞,多能道者。余嘗覽其畫跡,叢蘭修竹,文弱不勝。秀氣靈襟,紛披楮墨之外,未嘗不愛賞其才,悵吾生之不及見也。夫托身樂籍,少長風塵,人生實難,豈可責之以死?婉孌倚門之笑,綢繆鼓瑟之娛,諒非得已。在昔婕妤悼傷,文姬悲憤,矧茲薄命,抑又下焉。嗟乎,天生此才,在于女子。百年千年,猶不可期,奈何鐘美如斯,而摧辱之至于斯極哉……江上之歌,憐以同病,秋風鳴鳥,聞者生衷。事有傷心,不嫌非偶。”
才子對才女產生了同病相憐之感,忘掉中間隔著百年千里。唉,馬湘蘭,總算隔代找到了知音。
寇白門,她的名字就是對南京的紀念,南京又稱白門,吳梅村詩有“白門楊柳好藏鴉”之句。也許她本身就是南京人,叫寇白門,仿佛在叫小南京。她本人也嫁入豪門。保國公朱國弼,在秦淮河上欣賞其歌舞,驚為天人。不久,即派五千士兵手持大紅燈籠迎娶這位紅歌星,婚禮搞得好隆重喲。不敢說傾國,確實已傾城了。
南京市民夾道觀看那頂大花轎走過,嘆道:北京的保國公府里多了道風景,南京的秦淮河上卻從此少了道風景。
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見過舊人哭?寇白門在偌大的北京城里還真是哭了,面壁垂淚,因為老公又有了新歡,她一夜之間就貶值了。后來,老公犯事了,成為階下囚�?馨组T不計前嫌,返回南京籌集二萬兩白銀,將其贖出,以還其將自己從秦淮青樓贖身之情。
朱國弼感到對不起寇白門,鄭重道歉,希望她原諒,使破鏡重圓。寇白門卻拒絕了他再續前緣的請求,理由很簡單:我已不欠你的了!當然,這句臺詞是我編的。估計她也確實這么想的。
自此,寇白門不再為別人而活了,純粹活給自己看的,由于她愛好文藝,在文人圈里交了一大班朋友,親自主持沙龍,琴棋書畫詩酒花,大家玩得很開心。偶爾,喝醉了,還是會哭。可她的淚水,也是為自己而流的,不再因別人而流。這就是寇白門,本想做賢妻良母,卻成為社交明星,讓文人雅士競折腰,紛紛拜倒在石榴裙下。
陳圓圓是秦淮八艷中,少有的嫁給武將的。她愛上吳三桂時,吳三桂不是一般的武將,還是朝野都寄予厚望的英雄,被視為護國之長城。
況且,陳圓圓之成名,“一代紅妝照汗青”,還是跟文人的炒作有關。這句詩就是吳梅村寫陳圓圓的。吳梅村另外寫過以圓圓名字命名的《圓圓曲》,使陳圓圓的名字在若干年后,若干年后的若干年后,仍然家喻戶曉。至少,在歷史學家尚未落筆之前,吳梅村就把陳圓圓的故事傳播開了,認定她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山海關失守,標志著吳三桂的失節,反而保證了陳圓圓這個名字永遠不會失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