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貞兒,山東諸城人,1430年生于河北霸州。四歲進宮,在當時明宣宗孫皇后宮中作宮女。
明憲宗皇帝生于1447年,初名朱見浚,后改名朱見深。父親為明英宗皇帝,母親為周貴妃,祖母是英宗父親明宣宗的皇后孫太后。
1449年,明憲宗兩歲時,大明王朝遭遇空前危機。當年七月,他父親英宗皇帝帥幾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人,八月,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土木鎮境內,被也先率領的瓦剌軍打得大敗,軍隊死傷過半,英宗皇帝被俘。消息傳來,京城震驚,宮廷內外人心惶惶。
明憲宗的親祖母,被俘英宗皇帝的生母孫太后為國挺身而出,以大明社稷江山為重,立非親生皇子,英宗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監國,代行皇帝之責;同時,孫太后立英宗皇帝的長子,自己最為疼愛的親長孫,當時年僅兩歲的朱見深(明憲宗)為皇太子。
瓦剌大軍乘勝進逼京城。監國朱祁鈺在忠臣于謙等人的支持下,力排眾議,決心保衛北京,誓死一戰;同時,在眾臣擁戴下,朱祁鈺即皇帝位,是為景泰皇帝。
孫太后深知瓦剌人大兵壓境,京城一旦不保,大明江山將傾覆;也知朱祁鈺即位后,她所立年幼皇太子的地位將受威脅。出于對愛孫安全的擔憂,將其托付于時年19歲,已跟隨自己15年的宮女萬貞兒,命其往太子宮中保護照料。萬貞兒四歲進宮,那時孫太后還是明宣宗(明英宗之父)的皇后。萬貞兒忠心穩重,心地純良,深得孫氏喜愛和信任。
自那天起,在兩歲的皇太子剛剛產生記憶的腦海中,終身留下的影像,就是日夜在他身旁育他、護他、撫他、慰他的萬貞兒。
于謙精忠報國,不負眾望,率軍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瓦剌軍撤離。隨著對外矛盾的緩解,景泰皇帝的地位日漸穩固,次年,瓦剌人將已無利用價值的英宗送回明廷。但此時,景泰皇帝已無意將皇位歸還給哥哥英宗。英宗一到,連同皇太子的生母周貴妃等嬪妃,被弟弟景泰皇帝囚禁于紫禁城外的南宮(今北京南池子)。
電視劇中的明憲宗和萬貴妃
此時,朱見深的皇太子地位已是朝不保夕,叔叔景泰帝欲改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的念頭,已是路人皆知。皇太子見不到自己被囚禁的父母,孫太后對非親生景帝的所作所為亦是無可奈何。唯有作為宮女的萬貞兒,在宮廷斗爭的險惡環境中,近身保護年幼皇太子之安全,一刻未敢懈怠。
1452年,朱見深5歲時,叔叔景泰帝廢其皇太子位,貶為沂王,改立景帝親生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失去太子位的朱見深,將被趕出紫禁城。大難臨頭各自飛,一時間,太子宮中的宮女、宦官紛紛另投靠山,東奔西散。朱見深一個五歲的孩子,身臨此境,驚恐萬分,不知如何是好。當時已21歲的萬貞兒,本大可趁此事故出宮,回家鄉嫁人,過上平民的安樂生活,但天性善良的她,既不愿有負孫太后之重托;也舍不得已日夜相伴三年的年幼少主,明知少主前程兇險,復位無望,仍毅然選擇終身陪伴。隨即,貞兒帶他出宮,搬進了北京城里一所由錦衣衛看守的舊宅。
之后的五年,萬貞兒同朱見深的的處境與囚徒無異,貞兒久在宮中,自然深知歷代皇朝爭位之血腥,對朱見深這個被廢太子的安全日夜擔憂。他們生活清苦,失去自由,朱見深見不到疼愛他的孫皇后,更不得與被囚禁的父母相見,貞兒是他唯一親人,唯一安慰;同時,帶好膝下這個孩子,也成為貞兒唯一人生目的;這個孩子,也成為她唯一人生寄托,然而,少主前途卻只是一片茫然。
日復一日,五年后,偶然的機緣竟使歷史改寫。1457年,景泰帝忽然生重病,幾位大臣在一直等待時機的孫太后的許可下,成功半夜將被囚在南宮的英宗接了出來,強行闖入紫禁城,宣布明英宗復辟,廢景泰帝。是為“奪門之變”。
此時已27歲的萬貞兒,帶著恢復皇太子地位的少主回到宮中。太子拜見父母,及日夜掛念他的祖母孫太后。自“土木之變”英宗被俘至此時,八年已過,英宗才再有機會見到已長成十歲翩翩少年的長子,眾人相見,無不百感交集,感慨萬分。
恢復太子身份的朱見深,回到了久違的清寧宮,他的生活發生了重大改變,昔日的清苦變成奢華;落難時所受的輕蔑變作尊敬;惶惶不可終日變為前程燦爛。而唯有不變的是,他和萬貞兒之間,卻仍是那么親密無間。
萬貞兒天生的使命就是照顧他人,此時的她已分別照顧孫太后和太子超過20年。如今,她每日清晨按時將太子喚起,幫他穿衣梳洗,進食,前往拜見皇帝、皇后,及孫太后。之后陪他去文華后殿讀書,太子讀書時,她就坐在文華殿東廂里靜靜等候。中午回宮招呼他吃飯。下午隨他到宮后苑散步玩樂。晚上伴他溫習白日所學。從昔日的共患難到今日的共安樂,使得兩人由相依為命變成相互依戀,在宮中他們形影不離。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之中,太子漸漸長大成人。當年19歲的貞兒在危難之中,將年僅兩歲的太子緊緊抱在懷中時,她像一位年輕的姑姑;八年后,27歲的她,牽著已長到她肩膀高,十歲的太子重返紫禁城時,她像一位大姐姐。而此時的14歲的太子身材已比她高了,隨著學識的增長,太子已是能文擅畫,并在大臣們的幫助下,開始學習處理國家大事,慢慢地,他開始以一個男人眼光,看待與他朝夕相處,如影相隨十二載的萬貞兒,她永遠是如此溫柔可人、親切體貼。不知何日,深宮月色,帷帳燭光,超越17歲的年齡差異,他們之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產生了男女之情。從此,他們視對方又平添了一番情分。
1464年,英宗去世,17歲的太子即位,年號成化。英宗在世時,已為太子預立女子吳氏為后,王氏、柏氏為妃。明朝為防外戚干政,皇后、妃子一律自無家庭背景的民間選取。因此,萬貞兒平民家庭背景并非她作皇后的障礙。只因作為皇后的重要責任是生育皇子,以延續正統皇室江山,貞兒成為皇后的障礙,在于她年長太子太多。
太子即位,是為憲宗。同年大婚,按先帝之愿,吳氏正式為后。然而,憲宗與貞兒多年共患難。同安樂所形成的情感牢不可破。憲宗情之所在仍為萬貞兒。吳皇后對此極為不悅,一日,借故杖擊萬貞兒。憲宗聽聞大怒,竟將其皇后位廢除,由王貴妃代之。憲宗與王皇后亦無感情,但王皇后性情平和,與貞兒和睦相處。
1466年,明成化二年,年36的萬貞兒為憲宗誕下他第一個兒子,憲宗大喜,封貞兒為貴妃�?上�,這個孩子10個月大時夭折,從此,萬貴妃未再有過身孕。假使這個兒子得以長大成人,大明歷史將改寫,因王皇后終身未有生育,這個孩子將以憲宗14個兒子中長子的身份,成為皇帝繼承人。若繼承皇位的是他,他親生母親患難時對朱見深的不離不棄,她的端莊忠實、溫柔良善將會被萬古傳唱;后世人將那些不實之詞加諸于萬貞兒身上,以訛傳訛,凡言萬貴妃必萬惡不赦之事也將不會發生。
憲宗在位21年,同各位嬪妃共生子女20多人,但他始終沒有同貞兒以外的其他哪個產生感情。無論貞兒怎樣一天天老去,他都愿和她長相廝守,世上只有貞兒最理解他,最知他細微之處的習性,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幾十年如一日。貞兒沒有其它嬪妃對皇上那種敬畏之心,憲宗對貞兒亦無高高在上之意。和貞兒一起,憲宗才會感受到平民夫妻那種輕松自在,溫馨快樂的感覺。
明朝政治制度下,文官勢力強大,憲宗所謂“專寵”萬貴妃的行為也令他們深不以為然。他們不斷上奏,請皇帝將其所愛,均施于其他嬪妃,憲宗閱后,只是依然故我。為了讓他心愛的貞兒開心,頗有藝術造詣的憲宗,親自設計斗彩瓷器,命景德鎮御窯制作,燒制出的精品,送給貞兒賞玩。擅長丹青的他還為她作畫。1476年,憲宗封貞兒為皇貴妃,地位在諸妃之上,那年貞兒已46歲。
1487年,萬貞兒因病去世,享年57歲。臨行唯一讓她不舍的,就是38年前的深秋,她緊緊抱在懷中的那個孩子,長大成人又成為她夫君的朱見深。
貞兒過世的消息傳來,憲宗難過得半響竟講不出話。終于最后吐出一句:貞兒已去,我也不久矣。果不其然,數月后,同在1487年,正值壯年的明憲宗因憂傷過度,竟隨他心愛的貞兒去了。
自古有皇帝后宮嬪妃三千之說,但因嬪妃數量太多,皇帝單獨同每一位相處的時間極之有限;同時,每位嬪妃對皇帝僅存敬畏之心而已,在此情形下,大多數皇帝很難真正體驗到“情”為何物。有人統計過,中國歷史自秦始皇起,清末宣統止,共有皇帝494人,其中喜愛專寵者實有之,但似萬貞兒與明憲宗二人歷經患難之深,年紀相差之大,相愛年代之長,相愛程度之切,實為中國古代皇帝愛情生活中之絕無僅有者也!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