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宮頸糜爛,一個聽起來很恐怖的詞語,曾經讓無數女人聞之色變,但是其實,早在三年前,權威教科書就已經正名,將其刪去,并提出,“宮頸糜爛”并非病,而是一種生理變化�!�
提起宮頸糜爛,很多女性都深受其擾,且談“糜爛”色變。然而在2008年出版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中,已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且宮頸糜爛與宮頸癌并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下面,讓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馮麗華為我們講解一下“宮頸糜爛”的相關知識。

宮頸糜爛 絕大多數女性選擇“治”
對于“宮頸糜爛”,絕大多數女性都不陌生。一些女性將其理解為宮頸口出現糜爛狀態,是性生活后常見的且復發率很高的疾病。
“如果私生活比較亂,性生活不衛生,或是房事太頻繁,都會得宮頸糜爛。結了婚或多或少都會得這個病,我身邊很多結婚的女性朋友都有宮頸糜爛,大家不是吃藥打針,就是陰道上藥。有人怕麻煩還會直接動手術了事!”市民張小姐這樣描述她對“宮頸糜爛”的認識!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當一些女性做完電子陰道鏡,從彩色片中看到自己的宮頸口“糜爛、紅色粗糙”時,都會感到觸目驚心,恨不得立刻將其變得平整光滑。于是吃消炎藥、上藥、打針、反復沖洗陰道成了日常必不可少的步驟。有的女性更是直接選擇手術解決“宮頸糜爛”,冷凍、激光、微波……各式各樣的手術療法讓很多患者眼花繚亂。尤其是那些還未生育的女性,既怕“宮頸糜爛”本身會造成不孕,又怕其治療方法不當會傷及宮頸健康影響以后生產。
你知道嗎?宮頸糜爛早已不是病
可是您知道嗎?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已不將“宮頸糜爛”當做疾病了,連同這個詞也被從教科書中刪除了!“在美國,你說宮頸糜爛不會有人明白你指的是什么?而在中國,盡管2008年出版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已取消‘宮頸糜爛’病名,用‘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可現在仍有一些醫生在病歷本或診斷書上寫‘宮頸糜爛’!”馮麗華主任說。
那么什么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呢?馮麗華主任說,女性宮頸上皮由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和宮頸管柱狀上皮組成。胎兒期來源于泌尿生殖竇的鱗狀上皮向上生長,至宮頸外口與宮頸管柱狀上皮相鄰,形成原始鱗-柱狀交接部。女性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宮頸發育增大,宮頸管柱狀上皮及其下的間質成分到達宮頸陰道部,使原始鱗-柱狀交接部外移。原始鱗-柱狀交接部的內側覆蓋的宮頸管單層柱狀上皮菲薄,其下間質透出呈紅色,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稱為柱狀上皮異位。由于肉眼觀察似糜爛,過去稱為“宮頸糜爛”,實際并非真性糜爛。
聲明:《“宮頸糜爛”不是��!你還在治嗎?》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67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