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嵐飾演的樊梨花
樊梨花(唐代),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后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后,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是傳說中唐代著名的女將軍。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說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仁貴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說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后,以現在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轄,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于樊梨花的傳說便都發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于世的精神。
樊梨花在正史中并無記載,最早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如蓮居士作《說唐三傳》,又名《異說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后人亦稱《征西全傳》。書中敘述樊梨花與薛丁山馬上訂親及薛一丁山三休、三請樊梨花的故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間有很大影響。戲曲中一些劇目即取材于此。如《馬上緣》、《三休樊梨花》(或《三請樊梨花》)。
明清小說中有這樣一個現象,許多歷史小說、英雄傳奇采自民間口頭傳說,經文人創作加工為案頭讀物,隨即又為廣大的市井說唱藝人借鑒為話本,進行再加工、再創作,口傳心授,世代流傳.后來也有人整理為“說書體小說”.以純散文形式出版。在由民問傳說、小說到說唱,再到“說書體小說”的過程中,故事情節得到提煉,人物形象愈加豐滿。
《征西全傳》中的樊梨花,性格尚嫌模糊,缺乏生活依據。因作者采用神魔小說筆法,有些情節荒誕離奇,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飛刀、攝魂鈴、捆仙繩等,在人物塑造上成就不高。然而在后來民間說唱中,樊梨花形象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說書人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從現實中尋找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及發展變化的軌跡,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眾多有關樊梨花故事的說書體小說中,西河大鼓名家郝艷霞所作《薛丁山征西》對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度加工創作,就最具代表性。
在傳統評書中,樊梨花的結局有以下幾種:
1、其子薛剛在花燈會上踢死太子,驚死皇帝(唐高宗)。薛剛逃走,結果薛家被武則天滿門抄斬。早期話本中樊梨花被自己的師傅黎山老母救出,然后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造反。由于這個話本中怪力亂神的東西太多,解放后有些修改的話本在除去神魔小說情節的同時,也就順勢安排樊梨花在越獄時為保護兒子脫險力殺四門,最后托起千斤閘,讓薛剛逃出,自己胸腹中了數箭,被千斤閘活活壓死。
2、樊梨花協助薛剛反唐(武則天)的統治成功,高宗的兩個兒子(李顯、李旦)都做過皇帝,樊梨花、薛剛等人擁立哥哥廬陵王李顯,結果武三思和韋后勾搭成奸,席卷廬陵王。然后假傳圣旨讓薛家滿門入宮,大開功臣宴,用轉壺裝了毒酒讓騙樊梨花飲下。樊梨花中毒后肝腸寸斷,七竅流血而死。
3、薛剛反唐(武則天)的統治成功,武則天逃出長安,般來三川六國藩兵反攻,擺下天煞九魔陣。樊梨花帶兵迎敵,連破一十八陣。最后體力不支,舊傷發作,口吐鮮血,活活累死。
4、武則天逃出長安,樊梨花帶兵追擊,碰上埋伏,被敵人亂箭射死。
5、樊梨花協助薛雷掃北,單挑北國女將賀蓮英,力氣不及被賀蓮英的狼牙棒擊中天靈蓋,腦漿崩裂,死于馬下,首級被敵人割去號令三軍。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