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一代影后”的陳云裳
陳云裳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電影藝壇上一顆耀眼奪目的明星;藝術界不可多得的奇才,聞名遐邇。她14歲開始投身影藝圈,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主演了34部粵語片、23部國語片、57部大片,取得了很大的藝術成就,在當時中國影壇上,是空前絕后的,她被譽為“中國一代影后”。但卻很少人知道,這位影后的童年時期是在廣州西關度過的,西關是培養她成才的沃土,易劍泉先生是培育她成才的恩師。
陳云裳,原名陳民強,祖籍廣東臺山,1921年11月3日出生于香港。父親陳祖耀在政界謀職,滿腹經綸,能吟詩作對。母親姓金,生于書香門第,其父親從事教育工作,伯父曾任教育廳長。民強自小聰明伶俐,甚得父母歡。不久,他們一家三口便搬回老家廣州,在西關多寶路住了下來。民強自小受到母親嚴格的教育,學識字,每天10個。5歲她便進廣州十小讀書。后轉學到市立六小。在一次準備全校的游藝會,選撥節目中,專科教員陳先生獨具慧眼,發現了她的獨特的藝術潛質,加以精心的培育和引導。陳民強有一副很好的歌喉,跳舞又有上佳的表現。課余還參加了白話劇社,成為該社的臺柱演員。
六小畢業后,陳民強進入女子師范學校就讀,完成功課之余,她更醉心于唱歌和舞蹈。西關民間藝人的街頭彈唱,其淳樸美妙的歌聲,深深吸引了她的心;在戲院觀看歌舞團載歌載舞的表演,也讓她耳目一新。她暗下決心,勤學苦練,學習狐步,快狐步、華爾茲等基本步法,以及演唱技藝,做一個能歌善舞的人。在一次學校的游藝會上,陳民強的出色表演,令臺下掌聲雷動,且引來臺下一位觀眾——大新公司蔡昌經理的注意,當即邀請她有空到他的公司表演。同樣,陳民強在大新公司的演出,每一次都受到觀眾的好評和歡迎。這使民強倍受鼓舞,使她對歌舞表演的興趣達到如癡如醉的地步。
真正令陳民強的人生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是她在當時的一次偶然機會,遇上一位好老師——易劍泉先生,經這位著名音樂家的引導、培育,而逐步使她走入藝術殿堂的。這時間大約是她8、9歲時,她們一家從西關遷往光孝路居住,在距她家不遠的瑞興新街,住著一位從事外交工作的朱兆莘,他是其父陳祖耀的好朋友,兩家過往甚密。因此,陳民強便常往其朱伯伯家跑。在那里,她認識了二位老師,一個是朱先生的外甥媳婦——一位會講一口流利漢語,并且對舞蹈有頗深造詣的西洋美人;另一位就是藝術界頗有影響的“西關素社”創辦人易劍泉先生。洋小姐十分賞識陳民強的聰明、伶俐和漂亮,和她對跳舞的癡迷,愿意無條件地教授她舞藝,使民強的舞藝日漸精進。易劍泉先生則是一位新舊學兼優的大學者和藝術家。他對音樂、戲劇、繪畫均有深湛的研究。
一次,民強在朱兆莘先生的生日宴中,有幾位熟知她的人突然提議要她當場表演歌舞助興。她一連演出幾個節目而引來在場的易劍泉先生的慧眼識才,覺得她“是名難得的好苗子”。民強小小年紀,卻有如此深厚的藝術潛質,令易先生激動和擊節贊嘆!在朱兆莘的熱心引薦下,民強正式成為易劍泉的“入室弟子”。名份雖是師徒,但易先生卻把她當作親生女兒一樣看待。一面悉心教導她各種技藝,一面向她灌輸道德修養。使她認識到:一個真正的優秀藝術家,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和文雅的修養。
課余他常向民強講述這些道理,民強永遠銘記著易老師對她說過的一番話:“我對你唯一的希望是要你成為未來的中國典型藝術家。可是典型的藝術家,是要什么都比別人強的:做到生活要刻苦,心地要善良,待人要誠懇,胸懷要遠大,意志要堅強,品行要純潔,態度要端正,不然不足以體現一個藝術家的神圣使命,不配享有藝術家這一稱號,也不可能擁有藝術家風范的。”從而使陳民強牢牢地確立了人生的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為了讓陳民強全面發展,易先生還特地帶她到畫家徐悲鴻學習繪畫,和詩人、劇作家歐陽予倩學習詩作。通過各種藝術的學習,陶冶她的身心,開闊她的視野,增長她的才干。陳民強在易先生的精心培育下,很快健康、茁壯地成長起來。她加入“素社”后,成了一位婷婷玉立、氣質超群的小姑娘。她不僅會國語、昆曲、京戲、粵劇、唱歌、跳舞,還學會了游泳、騎馬、書畫、手工藝術,全社上下,無不夸贊,羨慕她的卓越的藝術才華。
1933年,民強12歲,“素社”在易劍泉先生的苦心經營下,擁有相當規模,人才輩出。民強更是技藝精進,氣質超群。她的眉毛淡如疏月,微微上斜,一雙清澈明亮的眼晴,透著光芒,嬌俏玲瓏的鼻子,端正而微尖,鵝蛋形的臉龐顯得輪廓分明,常堆滿笑靨,再加上紅唇皓齒,及那溫柔謙和的神志,令人頓生贊嘆和羨慕。這年元宵節的“素社”春燈會,民強制作的八角燈,以其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造型和精心制作而推為參展作品的首選,引得許多人的駐足品評,齊聲向易先生道賀。晚上民強登臺表演京劇《霸王別姬》、昆劇《員娥剌虎》和舞劇《春思》,都令臺下掌聲雷動,歡呼雀躍。民強謝了好幾次幕才退出舞臺。
易先生看著她仿如天仙般的神態,忽然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著名詩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攬露華濃。”建議她改名為“云裳”,與她美麗相匹配。從此陳民強便改名為“陳云裳”。“素社”在大家努力下,其游藝部很快便成為廣州劇藝的中心,其劇藝和音樂與云裳的藝術成就一樣突飛猛進。到1935年,云裳十四歲時,其藝術名聲在廣東藝術界已十分聞名,其才藝令無數人傾倒。當時以整理國樂、改良劇藝的藝術機構——廣東省民眾教育館在那年夏天也特聘她館里的導師,到那里傳道、授業、解惑,并有多家電影公司邀其拍攝電影。
云裳當時在“素社”,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戲曲上面,對于拍攝電影,她只是偶爾去試一試。結果,她發現在電影方面的天賦卻更大,更適合于自己才華的發揮。她認為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能更加貼近大眾。這使她陷入深深的為難矛盾之中:一方面她對培育自己的“素社”和恩師易劍泉懷有深厚的感情,若離開劇社,又怕傷了“素社”及恩師的心;不演電影,她就將失去自己最具前途的藝術門類的發展機會,失掉自己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她天生麗質,身材窈窕風韻初綻,一雙會說話的眼睛,在電影鏡頭下那風姿焯約的神志,都說明了她是天造地設的好材料。她曾向易劍泉老師訴說了自己的心聲,并征求他的意見。易老師認為她的劇藝工作還未完成,可以暫緩一緩,等待時機更成熟時再決定。不久,機會終于來到了她的面前。在一次慈善公演會上,香港電影界的一位杰出導演蘇怡發現了她,幾經周折找到了她,試邀她去香港拍攝他籌拍的影片《新青年》,任女主角,至此,她“一炮走紅”。該片上映轟動一時,十分賣座,陳云裳的名字也不脛而走。
之后,邀她拍片的公司接踵而至。首先是大觀公司請她拍《花開富貴》,以及《十二金釵》、《天下為公》。在最忙時,她甚至同時接拍六部電影:湯曉丹導演的《花開富貴》、霍烈的《天下為公》、姜白谷的《荒島沉冤》、蘇怡的《做人難》、黃曉初的《翠亨村》和《鐵將軍》。從此之后,陳云裳便告別了她孩提時代居住的西關荔枝灣、告別培育她藝術上成長的“素社”及恩師易劍泉先生,揭開了她從影事業史中最燦爛輝煌的一頁。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