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張愛玲、葉靈鳳,如果你愛上海的30年代,你無法不愛旗袍,單單她的名字,就叫你癡狂。要命的是王家衛用鏡頭“復辟”了旗袍工業,再度使無數女性為之傾倒。
電影往往是推動服飾流行的最佳媒介,馬龍·白蘭度的T恤和牛仔褲,湯姆·克魯斯的眼鏡都是最佳例證。而王家衛的電影再次印證了這種媒介的魔力。在《花樣年華》的首映式上,臺灣的一些名媛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旗袍秀:有類似清朝年間的旗袍,也有民國期間的;有寬松式上下分體的,也有緊身收腰開衩的。至于高領、無領、鳳仙領、長袖、短袖、倒大袖等細節更是把中國的旗袍如數家珍地演繹了一遍。
旗袍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因為她適合中國女性一脈相承的身材,輕盈又不留痕跡地描畫出性感,在任何年代都能通用,而且具備了世界性的審美標準。
在國外設計師的挖掘推動下,旗袍越來越受到禮遇,頓時身價百倍,成為名媛明星們出席隆重場合的必備禮服。其款式成三四十年代的旗袍大同小異,面料也是絲綢織綿,或是再配上刺繡,鑲邊滾邊,總之越華麗越民族越好。
但是旗袍也有平民化的一面,西方設計師看似為倫不類的設計給人以啟發,讓新一代的旗袍迅速在年輕人中間流行開來。原本典雅高貴的風格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年輕時尚,不拘傳統,彰顯個性成為設計的要領。新生代版本的旗袍局部利用原版旗袍的元素作為服裝的點睛之筆;華麗易皺的絲綢也被質樸的棉麻和彈性布料取代;繁復的鑲滾也變成了簡潔的圖案和工藝,再加上街頭化的搭配,總之一句話,就是旗袍現代化。
旗袍就是這樣,是位傳說中不老的千面女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