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其實真名叫兆銘,精衛是他的號,也是他的筆名。汪精衛是紹興人,但他出生在廣東佛山,原因是他爸當時在廣東做師爺。四十年代汪精衛曾到紹興來掃過墓,祖居在偏門外鐘堰頭快閣園一帶。
青年汪精衛
汪精衛這個人,還是有幾分嚼頭的。別的不說,他的那頂漢奸鐵帽子,一直以來都有人想給他摘掉的。畢竟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幾乎亡國的慘痛漸漸在記憶中淡去, 越來越多人開始對他產生了同情。
辛亥革命后,他是國民黨內難得的清正廉潔的好干部。不貪錢,不枉法,為人正直,生活沒有任何污點。雖然長的儀表堂堂,有民國美男子之稱,卻終身只有一個老婆。這樣一個人,怎么會走上當漢奸賣國賊的道路呢? 他的動機到底是什么呢?
關于這個問題,有一首詩是很形象的寫照:"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 一生真偽有誰知。"
人都是會變的,而且往往越是激進的愛國青年, 他的日后的轉變就越容易走向反面,這本沒有什么奇怪的。
但是李莫愁的問題問得很好,汪精衛可以變成這樣,也可以變成那樣,怎么偏偏就變成個漢奸賣國賊了呢?說實話,對此,當時的人比我們還更加不解。因為在1937年前,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很革命,很正直的一個人。但是,倘若深入的了解一下這個人,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悲劇的宿命,而且恰是他本人決定的。
公平來講,汪精衛不但器宇不凡,而且筆才和口才都冠于當世。再加上他生活嚴謹,道德高尚,見過他的人往往立刻就被折服。孫中山對他也鐘愛有加,整個同盟會都認為他是理所當然的總理接班人。他自己也一生都是這樣認識的。
在今天的美國,汪精衛這樣的人很可能是個非常好的總統,但是在19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政治活動遵循的是叢林法則。
而且,我們看一個人,尤其是政治人物,不能光看他怎么標榜自己,或別人怎么評價他,關鍵要看他自己做過些什么。關于汪精衛,他為中國革命作過什么貢獻? 你會發現答案很簡單:什么也沒有。
孫中山去世以后,什么才是救國良方? 蔣介石認為依靠買辦資產階級,加上法西斯軍事獨裁。他東征西討,剪滅軍閥。而毛澤動則認為鑰匙藏在農民問題中,并為此奔走。 而汪精衛呢? 勤奮地演講,寫文章而已。
先說說他革命生涯的第一樁吧。
1910年,汪精衛主動請纓從東京潛回北京,謀炸清攝政王載灃。由于舉止慌張,計劃不密,很快就事泄被捕。一年后,武昌槍響,也就被釋放了。
熱血報國固然是他主要的動機。但是,刺殺一個草包載灃,究竟于革命有多大作用?是名大還是實效大?這是顯而易見的。果然,汪一被捕,立即名震天下,國際上都知道這個人了。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汪精衛是一個"名士情結"和"明星情結"很重的人。同時,又缺乏實干家的能力和態度。 換句話說:志大才疏,不腳踏實地。
正因為世人的一致認同,正因為對自己才能的自負。汪精衛非常惱恨蔣介石這個后生小輩取代了他的地位,終生致力于和蔣搶第一把交椅。而他日后寧漢之爭也好,投靠日本也好,所有關鍵時刻,他的政治決定無一不是以此為出發點。
后來有記載說什么是蘇聯顧問給他透露了共產國際的電報,才促使他叛共而倒向蔣。實際上,寧漢最初的鬧分立,正是因為蘇聯人一直了解他和蔣的矛盾,所以才狠耍了他一把。汪后來發現上當,才趕快發艷電,寧漢合流。要不,漢奸的帽子他早就戴上了。
但汪顯然沒有吸取教訓,抗戰開始,他依然在為自己居于蔣之下而郁郁。日本人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輕易地就把他給拉下了水。想象一下,1937年7月抗戰正式爆發,當年12月汪就叛逃了。這真的是"為民請命",深思熟慮的結果嗎?
現在很多人開始替汪說好話,說他們那些人當年是為了讓老百姓少受點罪才委屈自己當汗奸,這是多么可笑的說法。隨便翻翻浦儀寫的關于偽滿的回憶錄,或是汪偽的人寫的關于76號的回憶錄,看看他們這些人怎樣為虎作倀,屠殺抗日人士的。無辜老百姓受的折磨,今天讀來還令人不禁落淚。
抗戰勝利后,汪精衛被掘墓鞭尸體,因為那時候人們真的是對他恨之入骨,為什么?現在的人很難切身體會當時的人經歷戰爭的慘痛了,不過,看看<四世同堂>這本小說,還可以見其一角。這本書完稿于1946年,雖然是小說,但其中反應了汪精衛投敵時普通中國人的感想,兩個字:震驚。
正因為汪的名望很高,被譽為"革命領袖","青年楷模"。很多厭惡蔣介石的人都把汪當作國民黨的希望,一個精神領袖。這樣一個人投敵,在對廣大中國人心理上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而且他還有一套"為民請命"的歪道理,從他以后,大批的人堂而皇之的當漢奸。
例如,日本人搞了多年搞不起來的華北自治,從汪一投敵,立刻就成功了。為什么?因為有汪帶頭,華北的漢奸敢于公開不要臉了。而且,要怕汪北上來搶肥肉,所以趕快另立門戶。
這就是汪精衛轉變的人生軌跡。
我們可以看出來,自從孫中山死后,他與蔣的權位爭奪中失利。此后就他鼠目寸光,并且一誤再誤。
盡管他在生活其他的方面表現的很好,那僅僅是由于他所有的欲望都集中在對權勢的渴望上了。所以毛主席說他喜歡人有些缺點,如果一個人什么缺點都沒有,那是非常可怕的。指的就是汪精衛這樣的人。
中華文化給我們造成的影響,就是在看待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陷入非黑即白的臉譜化思維。可是歷史人物首先是個人,而是個人就有正反兩面的。正耶邪耶,往往只是一念之間。某年經過銀錠橋,人指此乃當年汪精衛謀刺前清攝政王之處。
汪精衛從一名反清義士到賣國獨夫,很大的因素與家庭出身有關。確切地說,是他老爸從事的師爺職業,影響到他的個人性格。從而導致他養成了懦弱自卑、優柔寡斷的個性特點。
紹興師爺是紹興文人謀生的重要手段。在歷史上,曾有“無紹不成衙”一說。這很有點像今天溫州人炒房,那里有房地產開發,那里就有溫州人。當年是那里有政府,那里就有紹興人做師爺。但師爺這個職業不是官,只是一個從事幫襯的角色,就是給當官的做做參謀,出出點子。參謀做得好,自然是皆大歡喜,做得不到位,那就得挨批受訓。
問題就出在挨批受訓上。汪精衛他爸在外面受了氣,就到家里來發泄。一斤黃酒落肚,不是牢騷滿腹,就是寄希望于幼小的汪精衛身上。自己不得志,就把當官從政的人生愿望,落實到孩子們身上。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壓抑與叛逆,倔強與自卑,這種自相矛盾的性格,牢牢地深植在汪精衛的靈魂深處,影響了他的一生。
刺殺攝政王載灃,就是他個性的一個反映。汪精衛這樣做,其實是他從懦弱自卑的個性特點出發,做出的走向另一極端的冒然的抉擇。當時孫中山并不贊成這樣做。但孫中山當時在國外,通訊不象現在那樣方便,一個越洋電話就能搞定。汪精衛要搞暗殺,孫中山想阻止,就鞭長莫及。也正是由于這次刺殺,使汪精衛一舉成名。
另一方面,汪精衛在政治活動中又表現出很嚴重的妥協性。他面對矛盾,不敢作堅強的斗爭,而是選擇逃避。這是他的致命弱點。1926年3月,蔣介石利用“中山艦事件”反共,當時汪精衛是國民政府主席和軍委主席,蔣介石無視汪精衛先斬后奏,使他很難堪。汪精衛想叫朱培德、李濟深扣留蔣介石,但指揮不動。事后自覺威信受損。五月,以“遷地就醫”為名秘密離穗。這是一次政治上無能妥協的表現。
在后來的政治斗爭中,他的逃避思想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汪精衛只要一遇不利,動輒托病出洋或住院休息。1927年12月汪精衛在廣州,共產黨利用時機發動“廣州起義”,汪精衛遭到國民黨各派指責,于是宣布引退,悄然出國。1932年7月汪精衛以行政院長名義發表通電,壓張學良進兵熱河,張不聽命。汪與張矛盾加劇,10月請病假赴德就醫。
盡管如此,但骨子里,汪精衛又想出人頭地,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與刺殺攝政王一樣,汪精衛在政治上無法與蔣介石抗衡的情況下,他又做出了極端的選擇,出走河內,發表艷電投靠日本。
人生沒有如果。要是有如果,那么,當年汪精衛刺殺載灃不成,如果判他的是死刑,憑他在獄中寫的那首:“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那么,歷史就將改寫,也就不會有后來晚節不保的汪精衛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