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宮鎖心玉》的熱播,使觀眾對宮女這個群體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這里稍微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皇帝在宮廷里蓄養許多女子,這些女子為皇帝、皇后以及嬪妃們服務,稱為“宮女”。
明代宮女
古代宮女的數量自漢代始,隨著朝代的更替不斷增加。西漢初年,宮女只有十幾人。漢武帝時,宮女則突破1000名。東漢桓帝時,后宮聚集美女達五六千人。晉武帝司馬炎將宮女數量突破1萬。唐開元、天寶年間,后宮人數躍升至4萬。時至明代,宮女的數量減少到9000。宮中每年僅花費的脂粉錢便達到40萬兩銀子。歷史上,各朝各代從民間挑選宮女已是一件經常性的工作了。
西漢初期宮廷里的宮女只有十幾人。漢武帝時,宮女有千人。漢桓帝時,宮女五六千人。晉武帝時,宮女上萬人。南朝宋文帝時,宮女數萬人。南朝齊東昏侯的宮女也有上萬人。擁有宮女最多的皇帝是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宮女達到了四萬人。
明朝宮女的數量是九千人,宮中每年花費的脂粉錢就達到了四十萬兩銀子。宮女都是從民間挑選的,宮女必須出身于非醫、非巫、非商賈和非百工之家,這些人家的女子叫良家子。歷代都規定,宮女取自良家子。明朝宮廷的大型選美,一般是在全國各地物色出十三歲至十六歲的未婚淑女以充后宮。舉國美女通過各省、府、縣的層層選拔,最后選中的不超過一百人,真可謂幾十萬里挑一。可以說明代的宮女大都是人間頂尖美女。
宮女生病無醫,自生自滅。明朝規定:“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以證取藥。”宮嬪尚且如此,宮女自不待言。《明宮史》載:在金鰲玉橋西、欞星門迤北羊房夾道(今名養蜂夾道),內有安樂堂,宮人得了病,或是年老了,要和有罪的人一樣,發到這里,靠自己的生命力延續時日,或者等死。
清朝把選宮女叫做選秀女,每三年選一次,入選者都是八旗少女,漢女則不入選,這是為了保持滿洲血統,但是也有利于廣大漢民的安居樂業。清朝的宮女只有一兩百人,有百人左右能夠和皇帝接近。清朝規定,宮女未被皇帝看中的,二十四五歲或三十歲時送出宮,另行擇配。被選為宮女不是一件幸事。清宮中有地位的女性的親屬加恩免選,比如太后、皇后之姐妹,嫡親兄弟之女、嫡親姐妹之女免選,括嬪以上的親姐妹免選,乳媽的親生女也可免選。
明朝的一位太后深感于宮女的不幸,她對嘉靖皇帝說:“女子入宮,無生人樂。飲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系然。以后選女入宮,無下江南,此我留大恩于江南女子者也。”于是,當時江南的女子就免于宮女的選拔了。
入送的宮女中有一些是十歲左右或更小的女童,這是為了確保其處女之身,太后、皇后也喜歡年齡小一些的侍女。明朝的萬貴妃四歲入宮,宋仁宗的馮貴妃九歲入宮,有名的陳后主寵妃張麗華,入宮時僅十歲。
朝廷官員的女兒也是宮女的候選人,并且是重點候選人。凡主動獻入宮中,或者父、祖在朝廷當官的女子,比從民間入宮的女子更有機會引起皇帝的注意。這些人大多一入宮就被封上名號。普通的良家子盡管有美色,也很難被發現,比如王昭君。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