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不事二茶”即一把壺只泡一種茶。由于紫砂壺具有特別的雙氣孔結構,善于吸取茶湯,所以一把久經使用的紫砂壺,即使不加茶葉,單用沸水亦能沖出淡淡茶湯來。因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壺沖泡出的茶湯才能保持原味的鮮度與純度,否則今天烏龍,明天普洱,后天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沌,了無個性可言。
值得分外細致的是,有些人為了在壺內形成“茶山”,使其看來更具古意,便將茶葉留存其中,任其陰干,但因臺灣地區高溫多濕,霉菌極易孳生其間,若就衛生觀點考量,此法實不足取。更有些人泡茶后,有心將最后一泡茶湯存于壺內,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認為此法可收內浸外養之效。殊不知,紫砂壺的氣孔結構既擅于吸附茶湯,天然也易于吸取霉菌。以此養出的壺,只怕日后沖茶時,亦會帶有異味,甚至有礙健康,實是得不償失。
若真有需要需兩茶混泡,其實也沒啥不可,《陽羨茗壺系》有載:“壺宿雜氣,滿貯沸湯,傾即沒冷水中,亦急出水瀉之,元氣復矣。”準此,請先充分洗凈壺內外后,再注滿沸水,靜置幾分鐘再倒掉,如此反復幾次(視前后兩茶的茶味差異大小而定),便可正式使用了!但為防某些砂壺胎薄易裂,因此古人所謂“...傾即沒冷水中…”的三溫暖做法應斟酌為之!
《陽羨茗壺系》由周高起所著,周高起(?~1654),字伯高,江陰(今屬江蘇人)�?滴酢督幙h志》載,周高起“穎敏,尤好積書……工為故辭,早歲補諸生,列名第一。……纂修縣志,又著書讀志,行于世。乙酉(1654)閏六月,城變突作,避地由里山。值大兵勒重,篋中惟圖書翰墨。無以勒者,肆加[上竹下垂]掠,高起亦抗聲訶之,遂遇害”。
壺于茶具,用處一耳。而瑞草名泉,性情攸寄,實仙子這洞天福地,梵王之香海蓮邦。審厥尚焉,非日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復碾悄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也。陶曷取諸,取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抑足感矣。因考陶工陶土而為之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