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描寫了明代時江南名妓杜十娘,在皮肉生涯中,逐漸儲存無數珠寶首飾,但她希望找到個如意郎君,然后出嫁從良。后來相中的風流公子李甲,為她贖了身。在啟航歸家途中,見利忘義的丈夫又以千金轉手將她出賣給富商做小妾。杜十娘的心頓時冷了,悲憤至極的她,端出妝匣,當著奸商和負心人的面,倒掉價值連城的珠寶,隨后縱身跳入河中。
杜十娘的背景讓人感慨萬千。被掩埋的妝匣中,大概是各種首飾,不限于梳妝用的簪釵,還有瓔珞、別針、項圈、項鏈、手鐲、墜鏈、領扣、耳環、戒指、玉佩等。除此之外,應該還有些特別喜歡的化妝品!那古人是怎樣化妝讓自己變得更美的呢?
畫眉是中國最常見、最早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于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材料畫眉。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
還有種化妝方式叫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一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大意是: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劉裕有位女兒壽陽公主,長得很漂亮。某年農歷正月初七下午,壽陽公主躺臥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微風之中,臘梅花落,其中有幾朵落到了壽陽公主的額頭上,經汗漬染印后,公主的前額上形成臘梅花樣的艷淡花痕。皇后見了很是喜歡,特意讓壽陽公主保留三天,才用水洗掉。此后,宮女們也仿效起來。摘幾片臘梅花,粘貼在自己前額上。
后來,“梅花妝”模樣流傳到民間,受到了女孩子們的喜愛,特別是那些大戶人家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們,更是爭相仿效。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采集各種黃色的花粉制成粉料,敷在花、鳥、魚等形狀的模板上,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大體上,喜歡采用這種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年輕女子,又由于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于是便出現了“黃花閨女”一詞,進而成為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同時,“黃花”又指菊花。菊花又傲霜耐寒之性,常比喻人有節操。所以,閨女前加上黃花,既能說明該女子還沒有結婚,又能表達心靈純潔、情操貞節之意。
在南北朝時期,少女們常用花黃作為臉部飾物。如南朝陳后主《采蓮曲》詩中云:“相催暗中起,妝前日已光。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南朝梁陳間詩人徐陵《奉和詠舞詩》詩:“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畫妝。低鬟向綺席,舉袖拂花黃”;北朝民歌《木蘭辭》中也有詩句曰:“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