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談到清朝大文人龔自珍,國人一般熟悉的就是這首政治性很強的詩。于是在國人的印象中,龔自珍就是一個眉頭終日緊鎖憂國憂民的人。
其實,龔自珍同樣是個風流才子,而且他的風流差點害死了一代才女顧太清。
這顧太清本是滿族人,自小在蘇州姑母家長大,江南的靈氣浸入到她的骨髓,一手填詞的好功夫名聞遐邇。才子貝勒王奕繪南游到蘇州遇顧太清,一見傾心,納她為側福晉,相當于妾,婚后住在京城西太平湖畔的王府里。才男才女終日唱和,好不愜意!
可惜好景不長,貝勒王奕繪與顧太清成婚九年后,突然一病不起撒手西去,拋下了愛妻顧太清和一雙兒女。寡居的顧太清深居簡出,不能相夫,便一心教子,在書房里溫習老公留下的詩詞是她最大的精神慰藉。
按理說,這么個安份的女人不會惹出什么事來,但偏偏事端找上門來。顧太清守寡的第二年,杭州有個風流文人陳文述,大倡閨秀文學,也就是像現(xiàn)在的某些出版社的編輯挖掘整理美女文學一樣,準備出版一本《蘭因集》,專門紀念那些死去的名妓名媛。好書還得名人撐,在女界最負詩詞盛名的當然是顧太清,陳文述便找關系請顧太清也寫一首為該集撐門面,但顧太清以心情不佳為由謝絕了。可是,《蘭因集》刊行后,里面竟然有顧太清的詩,顯然是假冒。氣得渾身發(fā)抖的顧太清寫了一首諷刺陳文述的詩,陳文述從此懷恨在心。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可當時京城大文豪龔自珍偏不信這個邪,三天兩頭往顧太清家中跑,與她唱和。這也罷了,多情的龔自珍竟然在某年初秋寫了一首詩:
空山徒倚倦游身,夢見城西閬苑春;
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
仿佛擔心讀者不太明白似的,龔自珍還在詩后特地注明: “憶宣武門內(nèi)太平湖之丁香花。”而這太平湖畔距貝勒王府不遠的地方就有一片茂密的丁香樹,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別人他龔自珍寫的就是顧太清么?
已在京城謀職的陳文述就像狗嗅到了什么氣息,緊緊地盯住了這一線索。風流才子龔自珍唯恐自己不能成為緋聞主角似的,接著又填了一首詞:
明月外,凈紅塵,蓬萊幽謐四無鄰;九霄一脈銀河水,流過紅墻不見人。驚覺后,月華濃,天風已度五更鐘;此生欲問光明殿,知隔朱扁幾萬重。
這首詞明白無誤地是寫月夜幽會。這真是天大的冤枉,顧太清與龔自珍除了唱和,沒有半點越軌行為,完全是龔自珍多情地構想。但陳文述將兩首詞一并呈給了王府,奕繪的正室妙華夫人所生的兒子載鈞惱怒不已,將顧太清逐出王府。顧太清只好在西城養(yǎng)馬營租了幾間破舊的屋子,艱難地將一雙兒女扯大,直到73歲去世。
龔自珍惹了禍,沒有臉面在京城呆下去,懷著永遠的愧疚離開了京城。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