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長歌》聶遠飾演的李恪
兩個王朝的血脈帶給他的不是榮耀,而是災(zāi)難。如果沒有改變命運的勇氣,只能被命運的巨輪碾碎。
他系出名門,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孫,他繼承了兩個王朝的皇族血脈,稱他為天潢貴胄一點都不過分。可他的一生卻頗為悲情,叫他悲劇王子你也會欣然接受,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
一朝君王父,一朝公主母
有時身份背景就像人的另外一張臉,左右著人的命運。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及9位嬪妃一共為他生下14個兒子,若說起這些皇子母親的身份地位,李恪的母親的身價那絕對是不一般!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也就是在這一年,大隋的天下不復(fù)存在,江山從此不再姓他外公家的“楊”,而改姓爺爺家的“李”了。他的父親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母親楊妃是赫赫有名的隋煬帝之女。
說來有點可笑,楊妃怎么就嫁給一個搶了她楊家天下的“亂臣賊子”呢?這個歷史已經(jīng)無從考證了,有一種說法是當(dāng)年作為貴族的李家起兵反叛,先后殺了楊妃的父兄,奪了楊家的天下。而她作為俘虜,作為一種戰(zhàn)利品,也作為李唐與前朝朝臣關(guān)系修好的工具,被賞賜給秦王做妃子。這位楊妃先后為李世民生下了兩位王子,一個吳王李恪,另一個是蜀王李愔。
《新唐書》中記載:“(恪)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正因為母親這樣的皇族身份,作為兒子的李恪在太宗皇帝的兒子之中的威望自然不可同世而語了。
作為皇子的李恪不僅身份地位尊貴,而且文韜武略兼?zhèn)洌愿駝傄銏詮姟!杜f唐書》中說他“善騎射,有文武才”,難怪唐太宗經(jīng)常說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兒子;《資治通鑒》中也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而毛澤東在《新唐書》的讀書筆記中寫下了這樣的批語:“李恪英物,李治朽物。”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李恪在太宗14個兒子之中是何其優(yōu)秀了!
可就算李恪再優(yōu)秀,他永遠也無法改變他的血緣——他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在那個唯血統(tǒng)論的社會里,他的身上有永遠擺脫不了的隋朝陰影,大唐朝堂之上的官員有李唐的功臣,也有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統(tǒng)只會讓朝臣們忌憚,所以李恪敏感的身份,注定了他只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
這雖然不是歷史的必然結(jié)果,但卻是歷史的選擇——試問哪個帝國能容忍一個有著前朝血統(tǒng)的王子成為儲君呢?哪怕他是最優(yōu)秀的!哪怕他融合了兩代王朝的血統(tǒng)!哪怕他擁有最像唐太宗的文韜武略!因為這位隋唐之子走上皇位,只能再次揭開隋唐之間的舊疤新怨。
血緣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基本上把李恪排除在了皇位候選人之外,那些功臣們還打出了另一張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禮制,君王立太子,不是優(yōu)勝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曾上疏:“昔圣人制禮,尊嫡卑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雖然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廢掉了太子李建成,還迫使李淵禪位于他,但他畢竟是李淵的嫡子啊!
所以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只能是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就算李恪再優(yōu)秀,也改變不了血緣的背景,更掙脫不了庶出的身份,所以他注定只能望著皇位郁悶了。
另外,當(dāng)時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掌握著唐朝的政治大權(quán),他怎么會為了一個身份背景如此“復(fù)雜”的人而讓自己外甥的皇位旁落呢?所以李恪注定與皇位無緣!
“被謀反”從天而降
李恪的悲劇命運似乎從出生時就已經(jīng)注定了。
雖然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了三個兒子,可沒有一個擁有像李世民那樣的才干。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選來選去,最終“矬子里面拔大個兒”,選定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
唐太宗也曾一度后悔,甚至想廢掉李治,立李恪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得知后,堅決表示反對。太宗很不高興地質(zhì)問說:“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對?”
這一句尖銳的話基本戳穿了長孫無忌的私心,一般人肯定嚇得慌了。可長孫無忌是見過大世面的,他面不改色,振振有詞地丟給李世民兩個無可辯駁的理由:一、李治性情仁厚,最適合當(dāng)一個守成之君;二、儲君是國家根本,哪能輕言廢立,一再更換?太宗想想也有道理,只好放棄李恪,繼續(xù)保持現(xiàn)狀。
這些復(fù)雜的背景,注定了長孫無忌和吳王李恪不可能和平相處,長期共存。長孫無忌清楚地意識到日后李恪必是他的心腹大患,一旦有機會,他必須讓李恪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高宗李治即位后,雖然表面上天下太平,可他因欠缺能力而導(dǎo)致的“無為而治”,讓李恪這種“名望素高,為物情所向”的宗室親王顯得有些突兀。
長孫無忌很擔(dān)心,要是李恪哪天一激動振臂一呼,其結(jié)果很有可能是應(yīng)者云集。這江山姓什么可就不一定了!所以,長孫無忌必須防患于未然,無論在公在私,他都必須把吳王李恪除掉!
就在長孫無忌苦思不得李恪的小辮子時,歷史給了他一個機會。公元653年,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謀反的事東窗事發(fā),有些卑鄙的長孫無忌終于借此結(jié)束了李恪的性命,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心愿!
當(dāng)時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專橫霸道,還曾與玄奘的高徒辯機私通。私通之事被人揭發(fā)后,辯機和尚被執(zhí)行了腰斬。唐高宗繼位后,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聯(lián)絡(luò)了一些與高宗關(guān)系不“和諧”的一些大臣打算發(fā)動政變,以奪取政權(quán)。可惜保密工作不合格,還沒等他們動手,謀反的計劃就被泄露,一干人等都被抓進了監(jiān)獄。
房遺愛一到案,長孫無忌就對他軟硬兼施,還暗示房遺愛,只要一口咬住吳王李恪,便可免房遺愛的大罪。這房遺愛不只貪生怕死,而且也不是什么有道德的人。他把心一橫,指認李恪參與了這起謀反案!
李恪也真是冤枉,老實地在家里坐著,大禍也能掉到他的腦袋上。一覺醒來,他便從堂堂的皇親國戚變成了謀反同黨,不僅成為階下之囚,還是十惡不赦的亂臣賊子!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李恪怎么解釋,別人根本不會相信,也可以說不敢、不能相信了!李恪最終成為長孫無忌砧板上的魚肉了!
公元654年二月初二,李恪的生命定格在34歲——他在長安自盡了!他的自盡讓他又多了一個“封號”——史上最悲情的皇子。李恪臨刑時大呼:“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
李恪被冤殺后,“海內(nèi)冤之”,“絕天下望”!
勇氣改變一切
李恪死了,充滿悲情地死了!從表面上看他的死在于他無法改變的隋朝血統(tǒng)和非嫡出的身份,可從深層次上看,他的死是因為當(dāng)時李唐江山外戚勢力的過度膨脹,是因為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中嫡尊庶卑的觀念。
從史料上看,吳王李恪是個文武全才,而且在百官和百姓中很有威望,唐太宗也很喜歡這個兒子,但是他始終沒有勇氣像他父親一樣積蓄力量發(fā)動政變。這可能和李恪生在宮中長在宮中有關(guān)系,他沒有像李世民那樣經(jīng)歷過腥風(fēng)血雨,沒有出生入死的經(jīng)歷,更沒有結(jié)交李世民身邊那樣一群天下英雄,成就一番大事——李恪太嫩了!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無法理解血統(tǒng)與嫡庶的陳腐觀念,當(dāng)然我們也不需要去理解。在這個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里,其實有些事也讓我們無法改變,比如人們常說的“官二代”、“富二代”等。但要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有勇氣打破一切常規(guī),挑戰(zhàn)阻礙我們成功的絆腳石!
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再加上那么一點點勇氣,也許我們就不會像李恪一樣,空有一番能力卻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