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其實是一種對話
茶席其實是一種對話,人與茶,人與器,茶于器,人與人。多種的話語疊加,傳遞的是一個共同的語言。茶席只是一種表達,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符合泡茶邏輯,這個邏輯包含了對茶的解讀。席還要有空間深度,能夠以席與茶客人之間無語交流,從而走向對茶更全面的感受。
一個茶席,從來不是單純的視覺美感。就此而言,茶湯才是重點。泡茶人調配器具表現茶的韻律、節奏,起轉承和,無從形容…… 只有你親自喝到,這是“一期一會”的表達,我們都懂得,每次沖泡,都是和一片葉子一生唯一的相遇。
以茶為鏡,愛茶人應該是敏感的,靜下心來喝茶的過程就充滿著愉悅。種種細節的妥帖安排,會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閑潔。各個因素,如品茗的時令節氣、身邊的一景一物、更至水質水溫、茶的性情、由此而砧
追尋中國茶文化起源 四川功不可沒
研究中國的茶文化,可能誰也不能忽視四川。因為四川是中國茶的搖籃,最早的記載見于《華陽國志》,說是距今約3000年前古巴國已有茶樹種植,并將茶葉年年進貢給天子周武王。
在我國,贊茶的名聯佳句首推“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這一副對子。有人說這付對聯是形容四川茶館風光的,其實這副對聯已經是中國茶館的招牌了。我這么說是有證據的,有一篇《官場斗》的評書,講的是宰相劉羅鍋的故事,劉墉拿太后恩賜的蒙山茶招待九王爺,評書中說:“您看過去茶館兒門口兒,都有幅對聯: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哎,說的就是‘蒙山茶’。這是‘貢品’啊。別看他是王爺,還真沒喝過。端起蓋碗兒,掀開,喝了一口。哎呀!香味兒沁透肺俯,久凝不散。”還有《野火春風斗古城》這部反映冀中平原抗日戰爭的小說中描寫茶鋪的場景時也說到,“邢家茶鋪只有半里多路,韓燕來幾分鐘就走到了。多日不來這里,處處覺著生疏變樣,連吊著的那兩塊‘蒙山頂上茶’‘揚子江心水’的油漆招牌,也仿佛脫落了顏色。”
為什么中國的茶鋪會以蒙山茶為招牌呢?因為蒙山茶的名氣太大了,它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唐代白居易的《琴茶》詩句有“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唐代黎陽王《蒙山白云巖茶》作詩說“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確,茶圣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說:“蒙頂第一,顧諸第二”(顧諸茶產于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