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中國嘉德春拍“東波齋”瓷器專場中,清乾隆粉彩盂蘭盆供器(七件)脫穎而出,以3852.5萬元的高價成交。在近年來有關佛教題材的收藏領域中,佛像藝術品已漸成主流,而看似冷門的供器收藏也逐漸開始引起大資金的關注。這個看似偶然的爆冷,其背后似乎存在著某些必然。
清乾隆 粉彩盂蘭盆供器 (七件) 瓷質供器傳世罕見
乾隆帝崇信佛教,常常參禪禮佛,一年中更有數十次朝祭,供器在其中自然不可或缺。然而當時西藏地區進貢給乾隆皇帝的佛教供器,就其材質而論以金、銀、銅器為主,制作較為粗糙,具有濃重的高原風格。于是,為了迎合當時宮廷信仰的需要,清宮造辦處及景德鎮御窯廠以藏區進貢的供器為范本,制造了一批類別廣泛、品質精絕的佛前供器,如法輪、瓷塑佛像、瓷塑八吉祥、七珍等,其制作工藝精細,造型工整,材質豐富,用料講究,既是佛教供器,也是罕見的工藝品。而其中的瓷制供器,則主要在江西景德鎮御窯場燒制,品種非常有限,數量也相對較少。尤其是保存完好、成套流傳的器物,更屬難得,由于很少為外界所知,長期以來都被籠罩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這套清乾隆粉彩盂蘭盆(七件)屬于典型的瓷質佛教供器,風格特點鮮明,傳世極為少見,目前也僅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梵宗樓佛前有此套盂蘭盆供器陳設。
蘊藏政治、文化內涵
清王朝十七世紀初崛起于遼東地區,初信奉薩滿教,自努爾哈赤開始推崇藏傳佛教。入關后,更是將推崇和扶植藏傳佛教當成了一項基本國策。清王朝通過尊奉藏傳佛教,與藏族人民建立了強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紐帶,為入關后西藏地區的安定創造了重要條件。
流入清宮廷的藏傳佛教,無疑對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對其文化的包容同樣不容小覷。我們從清宮中收藏的具有藏傳佛教風格的瓷器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清朝皇帝作為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在全面接受漢文化的同時,也接受了藏文化。這一切同時也表明西藏與內地,藏族人民與全國人民之間血肉相連的親密關系,自古以來源遠流長。
由此可見,此套盂蘭盆供器作為瓷器本身已不能與其所蘊含的政治文化意義同日而語。創造如此高價,亦在情理之中。或許,這也正是表明了藏家們以體現藝術品本身價值的收藏新思路逐漸去取代純粹的投資行為。
清乾隆粉彩盂蘭盆供器(七件)像一個使者,帶著當年乾隆盛世時代一切的文化印痕,傳遞著充滿人文關懷和智慧的財富,將讓她的擁有者與欣賞者們受益終生。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