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學者叫希爾斯,他有一段論傳統的名言:“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個歷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并給人類生存帶來了秩序和意義。”
紫砂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是民族瑰寶,把傳統繼承好是我們從事紫砂藝術人士的共同職責,但傳統靠什么來繼承呢?大多數認為要靠創新來繼承,要靠發展來繼承,今天的傳統在昨天是創新,那么今天的創新到明天也成了傳統,一代一代的紫砂人不斷創新不斷地把傳統這個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傳,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傳統,如果我們不去創新,那么,這個藝術就將枯萎。
紫砂花器流派,源遠流長,最早的是供春,以及清代的陳鳴遠、楊鳳年等,他們都各自以自己的創新,發展了傳統。很多致力于紫砂壺七十余年的老壺藝家,也一直致力于創新,比如創作了《荷花茶具》、《芒果壺》、《牡丹壺》、《蓮藕酒具》等等許多原創性的、有影響的作品,創新的意義從文化總體而言就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
紫砂的技藝是反映紫砂語言的基本功,需要一代一代的繼承,紫砂應更多的向文化方向發展,贊成后輩紫砂人根據自己的特點,多方面與文化藝術界的名人、書畫家合作,提高紫砂的文化含量,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
瓷庫中國專家認為,傳統是民族藝術的根脈,創新是傳統藝術的生命,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并促成傳統的發展,這就是紫砂壺藝術繼承和發展的關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