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午后,陽光和樹枝合謀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吉林市北京路松北一區(qū)某居民樓,一處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內(nèi),一個身材微胖的女子正在剪裁布料。剪刀過處,“嚓——嚓——”聲均勻而結(jié)實。女子身邊幾件未完成的旗袍,被陽光鍍了一層幽光。
女子是劉淑芬,吉林省非遺——滿族旗袍傳承人。清朝末年,劉淑芬的爺爺為宮廷做純手工旗袍,后來將手藝傳給她父親,家中雖有6個兄弟姐妹,唯有劉淑芬繼承了父親的衣缽。
“我爺爺用左手,我父親用左手,我也用左手。”這個略顯神秘的巧合,標志著一種譜系純粹的傳承,劉淑芬很是驕傲。她從小在父親縫制的精美旗袍中穿行,16歲即獨立完成第一件作品,轉(zhuǎn)眼間40多年春夏秋冬,劉淑芬依舊延續(xù)著古老的手工縫制手藝,日復一日。
旗袍最早從滿族發(fā)源,那么滿族旗袍和后來的旗袍區(qū)別在哪里?劉淑芬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卻說到了滿族人戎馬倥傯的過去。那時候,滿族人無論男女老少,都穿袍子,穿著袍子騎馬、狩獵、征戰(zhàn)。
“所以,滿族旗袍其實是生活便裝,叉開到腰以上,里面穿褲子。”在劉淑芬的介紹中,記者腦中的滿族旗袍,不再模糊輕飄,而有了歷史的重量。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滿族人,早已沒落多年,他們的傳統(tǒng)服裝,卻在一個漢族女子的手中閃爍著鮮活而動人的光彩。想到這個,記者對劉淑芬的堅守肅然起敬。
劉淑芬介紹,制作一件滿族旗袍需四五天時間,僅原料“刮漿”就要處理三次,其次,下沿布、割水線、打印、壓勻、組料,在旗袍領(lǐng)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花條、彩牙兒,有的甚至要鑲上18道衣邊。“全部堅持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是滿族旗袍的最大特色!”
“難道沒一點創(chuàng)新?”
“當然有。技藝是傳統(tǒng)的,但款式在改變。以前是袍子,現(xiàn)在做得更合身,袖子也變窄了……”在原汁原味的古老技藝上進行改良的滿族旗袍,古樸而典雅,如同一個氣場強大的古典女子,雖不施粉黛,卻可以令其他旗袍黯然失色。
酒香不怕巷子深,劉淑芬沒做宣傳,也已經(jīng)名聲在外。慕名而來的人很多,包括后來成了她徒弟的陳玉秋以及熱愛旗袍的老外。
陳玉秋是學服裝設計的。1992年某天,在一個商場賣布料的柜臺前,她被一件做工精細的黑色旗袍勾走了魂。多方打探,陳玉秋找到旗袍的制作者劉淑芬,從此師徒結(jié)緣。陳玉秋后來進入吉林市非遺辦工作,在滿族旗袍申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不遺余力。
一對在吉林工作多年的美國夫婦,對劉淑芬的手藝癡迷不已,回國前從劉淑芬那里為親戚朋友定制了100套旗袍。各種身材尺碼,通過郵件、傳真、電話,匯集到劉淑芬那里,劉淑芬看到的是國外友人對滿族旗袍的熱愛。“一定要滿足他們的愿望!”那段時間,她和陳玉秋日夜趕制,幾乎不知疲倦。
“只要顧客喜歡,旗袍穿在她們身上,我就感到自己美了起來。”劉淑芬說到這個,禁不住笑出聲來。這笑聲傳達著傳統(tǒng)手工的情意,也折射著傳承人最樸素的幸福。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