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錐就是古時候的大船在停船時拋的錨,圓形有鈕,生以繩索由金屬銅鐵鑄成,非常重,以此來固定船只。就是這么一個有鏈索系著的鐵錐,在春秋戰國時卻大出其名,原因是當時刺客荊軻刺秦王時就是用的博浪錐,雖然一擊未中,但足以震驚朝野,博浪錐因此也進入了兵器譜。不知曾幾何時,也不知哪位制壺高手把博浪錐制成了紫砂壺,真是奇思妙想。
我初次見到博浪錐形的紫砂壺是在三十多年前唐云先生的大石齋,拳頭大小的一團紫泥,無嘴無把,只是在圓形的壺身上的肩部有三個鈕,其中一個鈕上有一圓孔通著壺身的就是壺嘴,頂上有一微凹的圓蓋,蓋上有一小柱會轉動,柱身上有三聯小環,壺身上有任渭長按冬心先生的畫稿畫的兩只草龜,壺是王東石制作,太奇特了。唐先生也稱此壺少見,后來知道此壺是富華所有,是唐先生見了愛不釋手,富華給唐先生過過癮的,自此博浪錐形壺就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揮之不去。一晃幾十年,去年上半年的一個星期六,在上海老街冷攤上第二次見到這樣形狀的壺,可惜已被別人買斷了,我只好借來上手看了看,那壺比富華的那把略大些,是大紅袍,上有梅調鼎的銘文,三個鈕上各有一個繩紋環,我一面看一面想:早來一步就好了,不會失之交臂了。這也是無緣而失之啊!自此以后一直耿耿于懷,功夫不負有心人,前些日子的一個星期六又去老街冷攤,在一個專賣砂器的冷攤上發現了我日夜惦念的博浪錐形壺。此壺比較大,要雙手一捧,堅致洗練的坯體,外觀呈豬肝紫色,表面有針尖狀的砂粒,粗砂細作,三鈕上各有一繩紋小環,蓋微凹,有一橋梁式的把,把上也有倆繩紋小環,周身素凈,壺底有一花押,篆著“蔣伯荂”三字。這次不能再錯過了,幾經砍價即把它收入齋中,如愿以償了,但不知蔣伯荂是何許人也?于是翻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徐秀棠著中國紫砂一書,在第三章紫砂陶藝傳授的“科班”格里找到了蔣伯荂,名時英,是時大彬前期幾名弟子之一,圓了我多年的夙愿。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