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以《邊城》訴說了湘西的秀美感傷,蕭紅則以《生死場》、《呼蘭河傳》,描摹了東北的蒼涼悲壯。
1935年,蕭紅以一部《生死場》,崛起于中國文壇。魯迅在小說的序言中稱贊:蕭紅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力透紙背”。在她筆下,東北農民誓死不當亡國奴,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蕩氣回腸。為此,蕭紅也被譽為是“30年代的文學洛神”。
蕭紅那不甘命運擺布的掙扎,對個性解放和自由愛情的執著追求,更是一場穿越生死場的艱難跋涉。
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蕭紅不顧家人反對,參加了支持“五卅”受難工人的募捐義演。在一場《傲枝雙》的話劇中,她飾演一個抗拒包辦婚姻的姑娘,仿佛就是她5年后反對父親逼婚而離家出走的預演。
20歲時,蕭紅因反對自己的叔伯增加農民地租和削減長工工資,被族人視為異類,遭到毒打,甚至被鎖進一間空倉房。蕭紅躲在一輛進城送白菜的大車上,逃往哈爾濱,為此她被父親開除了族籍。后來,父女倆在哈爾濱街道上相遇,卻冷眼相向,形同陌路,當時蕭紅正貧病相加。
困頓中的蕭紅后來受到蕭軍英雄救美式的幫助,兩人不久結為連理,此后又聯名取“小小紅軍”的諧音,作為各自的筆名,成就了一段文壇佳話。
1938年,“小小紅軍”終因性格不合,不得不分手。同年,已懷有身孕的蕭紅,嫁給了同為“東北作家群”的端木蕻良。1942年1月,身患肺病的蕭紅在香港紛飛的炮火中,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年僅31歲。她為民族、為個人終身抗爭和漂泊的一生,可謂“何人繪得蕭紅影,望斷晴天一縷霞。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