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3月和2008年8月就呼吁“中山裝”和“海派旗袍”申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如今這兩項內(nèi)容終于合并入“中式服裝制作技藝”一項,入選日前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奇怪的是,浙江東陽的“童子尿煮雞蛋”竟也成為當?shù)氐姆沁z項目,福州一條巷子的命名也由于其來源于有據(jù)可考的“螞蟻報恩說”進入該市的“非遺”名單……針對全國不少地方爆發(fā)的“申遺亂象”,文化部通過《非遺法》明確了“非遺項目傳承人”的退出機制,并將進一步出臺細則。
全國將“合并同類項”
在以“海派旗袍”為代表的龍鳳旗袍和以“中山裝”為“拳頭”的培羅蒙等上海單位聯(lián)合申請“國遺”的過程中,與從未間斷過中式服裝生產(chǎn)的浙江杭州的振興祥“攜手”,共同成為“中式服裝制作技藝”的主體保護單位。上海入選此次第三批“國遺”的項目有17個,有不少是與其他省市“分享”。例如“滑稽戲”由上海滑稽劇團與江蘇蘇州共同承擔保護職責,“中醫(yī)療法”和“木偶戲”由上海與其他五六個省市區(qū)“聯(lián)名”,而“龍舞”和“獅舞”更是由本市和全國其他10個左右的省市區(qū)共同保護傳承。市非遺保護與傳承中心的張黎明表示,這一現(xiàn)象被業(yè)內(nèi)稱為在全國層面的“合并同類項”,與之并存的另一現(xiàn)象是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數(shù)量從第一、第二批的500余項銳減為此次的190余項。
規(guī)范各地“申遺亂象”
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馬盛德透露,通過的190余項是從全國申報的3000余項中精選而出的。之所以要減少數(shù)量并“合并同類項”是為了嚴肅對待非遺保護,使得真正具有民族文化價值和典范意義的項目提升到國家級層面。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曾表示,有部分地區(qū)存在“重申報、輕保護”的亂象。在我國推廣“非遺”概念初期并未受到地方政府重視,而近幾年的“非遺名錄”申報以及對傳承人和相關(guān)單位的資助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在還未明確“非遺”條件之時就“發(fā)掘了商機”,成為推進旅游業(yè)、發(fā)展當?shù)亟?jīng)濟的“政績工程”或“生財之道”。例如,浙江東陽把“童子尿煮雞蛋”列入該市的非遺名錄,令人匪夷所思。福州的“能補天巷”因為其地名來自“螞蟻報恩”的民間傳說也成為該市“非遺”項目,進而成為“旅游熱點”。此外,據(jù)民俗專家呂洪年透露,“變臉”這一中國絕技,如今卻被個別演員私下向國外傳授,目前已流傳到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地。而宣紙的制作奧秘也已被日本人全盤拷貝,甚至帶走了制作宣紙的樹皮樣品……還有部分地區(qū)同時向文化部申報近千項,最終僅入選十幾項,于是把余下項目列為市、區(qū)級“非遺”名錄,混淆“級別”后照樣“包裝上市”……
非遺也有“退出機制”
本月初剛推行的《非遺法》中,已經(jīng)取消了傳承人的“終身制”,使得名錄“能進也能出”。凡是“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wù)的”傳承人,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取消其資格。此外,針對非遺項目的“退出機制”細則也將不日推行。上海非遺中心工作人員錢張帆認為,“退出機制”的目的就在于扭轉(zhuǎn)“申遺”的利益驅(qū)動,并通過《非遺法》來進一步落實獎懲措施。文化部表示,從今年起,對非遺傳承人每年的資助從原來的8000元增加到1萬元,以鼓勵和支持他們開展傳承活動。進入名錄的傳承人有1488名。與此同時,確立了相關(guān)保護責任的單位也會不定期獲得數(shù)萬元至十余萬元的補助。為了配合“退出機制”的最終落實,上海會進一步研究細則,明確對等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做到非遺名錄可“進”可“退”,這才能真正起到保護的實效。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