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獨坐撫瑤琴。黃鸝亦似知人意,柳外時時弄好音。”(《綠窗偶成》),讀了這首詩,您一定會想到那位被譽為“秦淮八艷”之一的歌妓董小宛,有人說她就是那個導致順治出家的董鄂妃,有人則說此系誤傳,但不管怎么說,在那個還不盛行炒作的年代,能夠讓人們把她與皇帝聯(lián)系在一起,足可見她不是一個簡單的女子。雖然把她與順治聯(lián)系在一起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她與風流才子冒辟疆的一見鐘情更以奇情著稱,至今被人津津樂道!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號青蓮,金陵人(今江蘇南京),明末歌妓。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fā)、窈窕嬋娟,通詩文,善書畫,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又稱“針神曲圣”,由于她對飲食有相當?shù)难芯浚涣兄袊糯竺麖N。
冒襄,字辟疆,南直隸揚州府泰州如皋縣人,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三月十五日。他生活的年代,正處于明王朝潰亂之勢,雖然當時東北一帶已遭清兵的鐵蹄踐踏、川陜湖廣等地區(qū)則是“流寇”馳騁的戰(zhàn)場,而江浙一帶卻風平浪靜,那些衣食無憂的士大夫們依然過著悠閑自在、宴安鴆毒、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秦淮河畔的上空,依然飄浮著酒肉的醇香、回蕩著歌姬的靡靡之音,妓院的生意依然興旺、樽酒不空,書生公子經(jīng)常出入青樓,嫖娼邀妓。作為名門望族子弟的冒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貴子弟的浪漫風習。一方面,他豪情萬丈,懷抱著報效國家的壯志,主持抗清;另一方面,他又附隨風雅,留戀于青溪白石之勝,名姬駿馬之游,過著逍遙自在的公子哥兒的生活。
作為秦淮一帶才色雙絕且名氣很大的歌妓,董小宛的芳名早已在冒辟疆耳朵里生根。而作為風流自喜且是“四公子”之一的高名才子,冒辟疆的大名也在小宛與其他名流宴集時常有耳聞。也許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兩人未曾謀面就已生愛意,相互傾佩已久。
崇禎十二年,冒辟疆到南京鄉(xiāng)試落第,名落孫山,情緒低落,暗嘆自己生不逢時,便收拾了行裝,轉往蘇州去閑游,他一邊訪勝探幽,一邊打聽董小宛的下落。某日,冒辟疆得知小宛住在半塘老屋待客,便前去訪尋,可是,小宛卻已被他人邀去,在太湖洞庭山上逗留游玩。沒有見到小宛,冒辟疆便經(jīng)常去蘇州歌姬沙九畹、楊漪炤處喝酒聽曲,以解心中之悶。
由于心中始終惦記著小宛,次年,冒辟疆再次來到蘇州時,幾次前往董家,終于有了見面的機會。某日,小宛醉臥在家,得知冒辟疆前來拜望,便帶著醉意與冒辟疆在曲欄花下相會。小宛見了冒辟疆,心中喜歡,但由于薄醉未消,懶慢的很少發(fā)言,而冒辟疆看著眼前這位秋波流轉,神韻天然的覺色美女,頓覺與一般歡場女子大相徑庭,此時雖醉意朦朧,嬌弱不堪,卻依然思路清晰,盡管說話不多,卻談吐不俗,對時事有著獨到的見解,心中更加愛戀.本想多逗留一會兒,但憐惜伊人酒后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個時辰就匆匆離去,就是這次短暫的交談,已使他對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宛的美麗已經(jīng)在他多情的心里扎了根。
崇禎十五年春,小宛的母親去世,又遭受田弘遇搶奪佳麗的驚嚇,患了重病,數(shù)十日閉門不出。這時,冒辟疆再次登門來探,小宛支撐著虛弱的身體,牽著冒辟疆的手說:“我十幾天昏沉沉,如在夢中。今天一見到君,便覺神怡氣旺。”這也許就是愛的力量,冒辟疆的到來,不但治好了小宛身體上的病痛,也治好了小宛的心病。小宛立即吩咐家人具辦酒菜,就在床前與冒辟疆對飲談心。這次相見,拉開了他們浪漫而多難的戀愛歷程。
第二天,當冒辟疆再次來到時,小宛的病容全無,她笑盈盈地將冒辟疆迎進了屋,熱情地奉上好茶:“此番公子前來,妾身的病竟然不藥而愈,看來與公子定有宿緣,萬望公子不棄!”冒辟疆聽了不甚歡喜,又怕對方是一時之興。便探試問道:“小生與姑娘交淺言少,姑娘難道不為此話后悔嗎?”
董小宛心意堅定地說:“風塵打滾,閱人不少,如蒙公子不棄,妾身算是跟定公子了!”冒辟疆興奮得一把摟住她,小宛則在他懷中嚶嚶地抽泣起來。
是年冬天,在名妓柳如是的周旋下,冒辟疆為董小宛贖了身。崇禎十六年初春,經(jīng)過一冬的邊走邊游,冒辟疆帶著小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如皋。冒家十分通情達理,順利地接受了董小宛這位出身青樓的兒媳,熱熱鬧鬧地為他們辦了婚事。
小宛嫁到冒家后,由于心細明理,恭敬順從,不但精于書畫,又燒的一手好菜,倍受冒家長輩疼愛,并被冒辟疆之母蘇元芳委以重任,管理和登記冒家柴米油鹽的用項及銀兩出入,小宛做的有條不紋。閑暇時,小宛經(jīng)常與冒辟疆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過著夫唱婦和的悠閑生活。
好景不長,這樣安逸的日子僅過了一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關南下,江南一帶燃起了熊熊戰(zhàn)火。清軍所到之處肆虐無忌,冒家險遭涂毒。為了逃避戰(zhàn)亂,小宛隨夫南逃,住嘉興海鹽水繪閣。在雞籠山上,小宛極目遠眺,望著暮春凄涼的景致,胸中感嘆江河破碎,一家流離,有家難歸,不禁悲傷,淚葬殘花。
戰(zhàn)亂過后,冒家輾轉回到劫后的家園,但生活已今非昔比,日子變得十分艱難,缺柴少米,飲食難飽,而辟疆又連續(xù)幾場大病,需要不分晝夜地照顧,使得小宛的身體頃刻間垮了下來,雖然多方請來名醫(yī)診治,方法用盡,但終難湊效。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家做了九年賢妾良婦的董小宛,在丈夫冒辟疆通徹心扉的哀哭聲中仙逝,年僅28歲,葬于如皋影梅庵。
有傳說:清兵入關,辟疆棄筆從戎,投奔史可法...... 清兵進犯,小宛冒死相隨,中途兩人走散,小宛被錢牧齋收留。洪承疇慫恿順治擄小宛入宮,小宛在宮中絕食求死。當?shù)弥氨俳骄┖螅⊥鹨灾尾橛膳c冒在宮中相見,力勸冒辟疆勿因兒女私事誤了國家大事。冒聽得小宛的雙關語后,與她含淚告別;小宛看著冒辟疆遠去的身影,含笑撞石而死,而順治帝由于傷心過度,也出家做了和尚,這些全屬虛談。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