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起在番禺海倫創意城舉行的“中國肖像·旗珍儀寶”——中外跨界文化交流藝術展上,收藏家、考古專家與書畫家金梅女士收藏的古代琉璃首飾和晚清民國時期的旗袍服飾、中英知名時裝設計師馮璐與Patrick Dabra的當代旗袍設計作品、加拿大攝影師Lisa May Loveless以中國為題材的攝影作品,一同組成了中國旗袍服飾的古今拼圖。
《梅蘭芳》中旗袍造價已達10萬元
金梅的300件旗袍藏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被在昆明建立的旗袍博物館永久收藏。這些是他多年心血的結晶,耗資已達數十萬元。本次展出的旗袍系從上述藏品中選出涵蓋晚清民國旗袍風格與花式的精品,系首次在云南以外的城市展出。5月22日下午,金梅在現場為大家解讀了“究竟民國旗袍是怎么一回事”。
據介紹,民國年間的裁縫制作一件純手工旗袍,多達一百多道工序,目前的旗袍制作,已經簡化到十幾道工序而已。王家衛轟動一時的電影《花樣年華》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元素之一,就是張曼玉在全片中換的17身妖嬈萬分的旗袍。但金梅指出,樣式越簡單的一件旗袍,如電影《梅蘭芳》里飾演孟小冬的章子怡身上所穿的那種,顏色越雅靜、繡花針法越質樸、越看不出更多工藝的雕琢的,做起來最難。《梅蘭芳》里的8件旗袍造價已超10萬元,而本身就屬于文物的晚清民國旗袍服飾,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寶。
民國琉璃與旗袍相得益彰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清代服飾做工考究工藝復雜加之穿著莊重繁瑣,在工作中十分不便,旗裝逐步演化形成早期的直線旗袍款式,在做工上去繁從簡,在制作工藝上也簡化了很多繁瑣的手工程序,加之紡織技術的發展,服裝面料也十分精美繁多色彩斑斕,突破了手工刺繡制作面料工藝繁瑣圖案單一的極限。
而作為中國傳統飾品中的經典品種琉璃,使用年限可上溯至戰國時期。其浸潤華美、流光溢彩的特點,讓它大受上層社會的歡迎。在民國時期,造型多樣,設計別出心裁的琉璃首飾,與旗袍的搭配相得益彰。此次展覽中,觀眾便可一睹眾多琉璃珍品的神采。
琉璃首飾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