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時,我喜歡喝茶,喜歡和朋友在如詩如禪的茶道里品茗。
一壺好茶,三兩知己,心境裊繞,必是茶緣。唯一緣字不可求。茶緣百得一注,在時光消磨中,或早或晚,都是錯,都是過。只有那恰到的好處,佳人佳友佳茗,是可遇不可求的茶緣。
柔美的音樂細(xì)細(xì)地流淌,漂亮睿智的朋友堆著迷人的微笑表演茶藝,說著每種茶的特色和茶文化,熟練的沏茶程序像舞蹈一樣優(yōu)美,把茶藝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聽的人、看的人都呆了。輕輕地品一口,一股清香沁人心脾,真是一種享受。在這樣美好的意境里,我的心里會涌起一種感覺——這個世界是如此澄美寧靜、如此綠意盎然、如此美好,頗得茶禪一味之意境。
待茶過三味,無色無形無氣,已經(jīng)似白開水,也有人說好,大抵此時已近禪了。品茶韻心,禪坐韻魂,茶佛一家,茶禪一體,茶禪一味,一味茶禪,茶禪靈韻,韻靈我魂。此時是不會想起“茶具有人生三味”這樣的禪語的。日本某僧《煎茶訓(xùn)》曰:“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澀味。”
以茶入禪,以禪伴茶,也是體味人生一種象征形式而已。在無法躲避人生得失的一些紛擾時,沏上一壺或濃或淡的茶,在品味茶意中去品味一種人生,未必不是一件超脫的事。只是這樣心意入禪,怕有些刻意的嫌疑。
而此時,在無味之品飲里,也許真的是能參出禪茶的真諦,又怕是在驀然回首中頓悟了。
在禪文化中最有影響力的經(jīng)典故事,就是“趙州茶”,古時候的趙州禪師,對于苦心參禪的學(xué)生總是苦口婆心地借茶說法,讓學(xué)生自己“吃茶去”;又有劉琨《與兒子兗州刺史演書》:“吾體中煩悶,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可見,茶對于人類不僅是飲品,早已演繹成人類凈悟心靈的一種象征。
平常的水放入幾片茶葉便成了茶水,一樣平常的茶水融進了信仰文化,就有了不同的寓意,成了一種精神的象征。其實,心若真的超脫頓悟,就可以任何形式放松,就像跛足道人對甄士隱所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身在紅塵,多有牽掛。茶葉能喚起諸多心情,更何況是那個相約再來的人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