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戰爭史詩巨制《喋血孤城》將于8月19日正式登陸全國銀幕。宏大震撼的戰爭場面之外,這部以還原上世紀四十年代發生在湖南常德一段血色歷史的影片,也在對人物性格的描繪刻畫中,真實再現了當時當地的人文風情。呂良偉、安以軒、袁文康,三位身份、性格不同的主演,各有吸引眼球之處。旗袍、香煙、……戰爭之外,四十年代的亂世風尚,在他們盎然的生活細節里展露無遺,影片的歷史質感也因此更加生動。
安以軒旗袍造型直追張曼玉
展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影視作品,旗袍絕對是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花樣年華》中二十三套旗袍造型的變換讓張曼玉被驚為天人,《色-戒》里湯唯更以二十七套旗袍裝賺盡話題口碑。《喋血孤城》雖是戰爭片卻也不輸時代特色,電影開篇,化身柔情女伶的安以軒便以一套白色旗袍套裝優雅亮相,懷抱琵琶素顏端坐,凝眉垂目間,盡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淑媛風情。
和香港、上海這等五光十色的繁華大都市不同,《喋血孤城》的故事發生在1943年的湖南常德——洞庭湖畔的一個文化古鎮,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地。安以軒飾演的女主角婉清,身上天然帶著南國女子的溫婉氣質。加之身份又是常德當地的絲弦名角,文藝氣息愈加濃厚。和張曼玉、湯唯等“都市貴婦”不同,安以軒的旗袍裝重在“以素為美,以淡爭艷”。一襲綢緞白旗袍外套毛線薄衫的裝扮,素凈雅致,既與婉清這個角色恬淡柔美的性格相吻合,又緊追四十年代年輕女性的穿衣潮流——到四十年代,中西合璧成為淑女們穿旗袍的一大特色,大多數女子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線絨衫、背心等。
在《喋血孤城》整部影片里,安以軒只有這唯一一套旗袍裝。電影開場,鏡頭隨著輕揚婉轉的絲弦彈唱聲推進戲樓,裊娜光影里,伊人獨坐,唱曲訴盡戰亂之前、家鄉桃花源魚米水鄉的旖旎風光。很快戰爭打響,祥和不再,伊人倩影沒入硝煙,這身旗袍裝便成為驚鴻一瞥的絕響,留待觀眾追憶絕世芳華、太平盛世的無限遐思。
袁文康、呂良偉演繹戰爭中的“卷煙酷哥”
在以往國內外的很多戰爭片里,人們都不難找到大兵在戰場上吸煙的鏡頭。作為男人粗獷豪邁性格的表征,煙與戰爭有著天然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軍需供應緊張的戰爭時期,卷煙更一度成為戰略稀缺物資,珍貴異常。《集結號》里團長劉澤水在戰斗打響前特意送了半條“大黃龍”給谷子地以表心意,而后來谷子地面對瀕死的兄弟,垂淚將半截卷煙塞進他嘴里做最后的安慰。《喋血孤城》也有不少鏡頭是用煙來刻畫兩位男主角的性格。袁文康飾演的連長馮葆華在戰場上幾乎是煙不離手,不管是凝眉沉思、冷靜應敵還是調侃新兵……胸中的萬千丘壑就這樣一次次在嘴角的輕輕上揚間悄然流露,一個笑談生死的“雅痞英雄”就這樣躍然眼前。有人質疑這樣的描繪太過藝術化了吧?可對軍事歷史興趣盎然的袁文康早就“考證”過,稱每個戰士兩包煙就是那時的基本配置。而作為國軍高級將領,呂良偉飾演的師長余程萬手里的卷煙,則更顯精巧雅致。片中有一個鏡頭,呆在指揮所里的余程萬,在聽到陣地失守、部將相繼陣亡的消息后,顫抖著手腕從一個做工精巧的銀質煙盒里去取卷煙,那個時候,煙或許就是他痛苦焦慮心靈唯一的慰藉。據呂良偉介紹,拍攝前他閱讀了很多背景史料,為了拍好那場戲,他甚至專門找人買來了和當時國軍將領所抽牌子一樣的卷煙套件,通過反復練習卷煙指法,片中他卷得香煙煙紙光潔妥帖,煙絲均勻瓷實,捏在手里自然氣度不凡。
據史料記載,二戰時,手卷煙確實非常流行。有歷史專家分析,抗戰時期,因為天津、青島、上海、漢口等重鎮相繼淪陷,機制卷煙無法輸入內地,傳統手工卷煙也由此卷土重來。而事實上,卷煙從一開始就是戰爭帶來的發明。1832年,埃及與土耳其交戰,在戰爭中,埃及士兵繳獲了對方的運煙駱駝隊,士兵們觸景生情,煙癮大發,卻苦于身無煙斗。有一戰士突發奇想,用包子彈的薄紙裹上煙吸了起來,其余戰士也紛紛效仿。不久,此舉傳到歐洲。至1843年,法國、古巴一致認為此法吸煙十分方便,于是創辦了卷煙廠,開始生產紙煙。從拿破侖一世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卷煙漸漸成了必備軍品。
《喋血孤城》真實再現四十年代湘西北生活風情
據悉,除了旗袍和卷煙,《喋血孤城》里所有的服裝、道具都經過歷史考究,人們從穿著到生活用品,都遵照了當時真實的生活風貌。導演沈東稱,拍《喋血孤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還原1943年發生在湖南常德的那段歷史,電影要讓人們看到戰爭的慘烈,更要讓人看到戰爭之前那片土地的美好。是戰爭摧毀了原本美麗的一切,了解到這些,人們才更加會去銘記和反思。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