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的炮聲打破了舊中國少數人畸型的繁華夢。在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民主、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等時代精神在服裝上的反映,是簡樸和實用式的流行。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的“資產階級小姐”。“努力工作、艱苦樸素”是那時常掛嘴邊的口號。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己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與此同時,服裝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前店后坊的小規模作坊被劃入服務商業而受到重視,而以大機器大批量生產,并以加工出口為目標的服裝工業受到重點扶植。雖然服裝生產零碎混亂的現象得以改觀,但對以度身定做為主要經營方式的旗袍行業卻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旗袍進入了它的衰落期。昔日輝隍的地位被50年代的干部裝所代替。這一時期的服裝崇尚簡潔、樸素和平實。男裝以中山裝、青年裝、學生裝、春秋衫、工作服式茄克衫、軍大衣和派克呢大衣為主;女裝則流行布拉吉式連衣裙和列寧裝。不少女性甚至直接采用上述男裝。服裝顏色相對單調,以綠、藍、黑、灰為主。由于當時的物質水平低,國家對紡織品實行限額消費,使得流行的變化速度大大放慢。那些大性愛美又喜妝扮的女子,只有在服裝的細節和服飾搭配上多動腦筋,大至毛衣的編織、領形腰身的改良、領口部位內外衣飾的組合等,小到衣裝整潔程度、褲縫處理、舊衣改新等,以此滿足自己對美的追求又不過分顯山露水。
這是一件素色長袖旗袍,既沒有盤花紐,也無線香滾,胸前繡上一些花,于莊重中帶一份嫵媚,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準。
到1956年,服裝業的這種形勢發生了一些轉變。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國家要改變形象,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于是,1956年起,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當年正值一大批蘇聯花布傾銷中國市場)。
1956年,由上海市婦聯、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了一次時裝博覽會,參展時裝均一式兩份,在北京和上海同時展出,現在的上海市展覽中心整個三樓展廳布滿了展品,可謂盛況空前。一時間,穿漂亮衣服成了名正言順的事。單位中女團支部書記帶頭燙頭發、穿新衣,旗袍在此時重又贏得了一席之地。
50年代的旗袍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摒棄一切繁復瑣碎的裝飾,“實用、經濟、美觀”是對包括服裝、染織在內的工藝美術界提出的普遍要求。旗袍款式簡潔大方,腰身較40年代寬松,很少使用刺繡、鑲滾等裝飾,色調也力求素雅和諧。
1958年6月,我國參加第九屆國際時裝會議。這次會議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成員國有七個國家。我國派出觀察員,并在兄弟國家表演人員的協助下展示了以旗袍為主的26套中國服裝。參展的旗袍做工精細,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深得與會者好評。
發表評論